论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
本文选题:艺术创作 + 变态心理 ; 参考:《新疆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摘要】:变态心理是指离开了正常范围的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广义的变态心理主要是指基本正常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偶尔产生的超常的心理;狭义的变态心理主要是指整个精神基本处于不正常状态的人,他的精神已经完全扭曲了。这两种情况的共同点,都是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意识、理性,丧失了对自身精神和行为的控制,表现出种种变态状况。变态心理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非常态心理,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作用更是非常明显的。 艺术家的变态心理与其创作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家在变态心理的情况下进入创作或在创作过程中发生变态心理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尽管艺术家的变态心理因人而异,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但从中显示出来的一致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艺术家变态心理的三个基本特征:非自觉性特征、独创性特征以及变态与病态交相混合的特征。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一个互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共同作用于艺术创作,产生区别于常态心理下的艺术特质,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是形成艺术作品独特风格的重要原因。 艺术创作中,情感活动的非自觉性,意味着自我意识完全的或一定程度的丧失。而自我意识的丧失又意味着主客一体或人我不分、物我两忘,这是变态心理的主要表现。因此可以说,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变态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情感的宣泄。人有情就要宣泄、抒发。而宣泄、抒发就要有点反常或变态;不反常、不变态则感情无由宣泄和抒发,特别是怨怒之情,尤其要发泄。“悲愤出诗人”是中外文学史所证明了的。 从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来看,人的欲求不满足及内心挫折,往往成为个人艺术创造的动力。个人在生活中受到内外阻碍,在本能及欲求得不
[Abstract]:Abnormal psychology refers to unhealthy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that have left the normal range. The broad sense of abnormal psychology mainly refers to the basic normal peopl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occasional abnormal psychology; narrow sense of abnormal psychology mainly refers to the whole spirit of the basic abnormal state of the person, his spirit has been completely distorted. The common ground of these two situations is that, to some extent, they lose consciousness, rationality, control of their own spirit and behavior, and show various abnormal conditions. Abnormal psychology is a kind of abnormal psychology that everyone will have. It will not only affect our daily behavior, but also have a very obvious effect on artistic creation. The abnormal psychology of the artist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creation. It is quite universal for the artist to enter into the cre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bnormal psychology or to have abnormal psychology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lthough the abnormal psychology of the artist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has a strong individualized color, the consistency shown from it is also obvious. This is the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normal psychology of the artist: the non-conscious characteristic. Originality and the mixture of metamorphosis and sickness. These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constitute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mutual integration, acting together on artistic creation, producing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normal psychology, and profoundly influencing artists' creative activ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to form the unique style of art works. In artistic creation, the non-consciousness of emotional activity means the complete or certain 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the 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 means that the subject and object are the same, and I forget both things, which is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abnormal psychology. Therefo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abnormal psychology in the process of artist creation is emotional catharsis. People have feelings to vent, express. And catharsis, express will be a bit abnormal or abnormal; no abnormal, no abnormal feelings for no reason to vent and express, especially angry feelings, especially to vent. The poet of grief and indignation is proved b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sychoanalysis, people's unsatisfied desire and inner frustration often become the motive force of individual artistic creation. An individual is obstructed in his life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obstacles, but by instinct and desire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J];中国音乐;2004年04期
2 耿强;;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以《简·爱》的中文译文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3 王晓娜;延异、解构与修辞学——关于德里达《书写与差异·访谈代序》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4 王菊丽;叙事视角的文体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0期
5 任淑坤;解构主义翻译观刍议——兼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和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1期
6 党大恩,党艺峰;《史记》隐喻叙述研究纲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郭昭第;自恋情结与文学创作[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王国忠,刘骏民;经济行为研究的理性与非理性前提——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其在当代的整合[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9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年03期
10 杨迎平;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关系[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卢立峰;李兆友;;论科技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6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军;;农民工及其动态演化研究[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庄汉;;依法行政与政治文明[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2 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庹继光;中国当代传播研究中的理论体系建构[D];四川大学;2004年
4 范国英;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王方良;产品的意义阐释及语意构建[D];东南大学;2004年
6 涂昊;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赵君;艺术彼在世界里的审美狂喜[D];暨南大学;2006年
8 翟恒兴;走向历史诗学[D];浙江大学;2006年
9 陆启宏;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与巫术迫害[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红;奥尼尔女性观探析[D];安徽大学;2005年
2 孙立春;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吴霜;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邹强;雅典娜之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志容;法官如何判决[D];苏州大学;2003年
6 马嘉;穿越历史时空的诗性智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韦良;在中西诗学融会的流程中孤独前行——中国现代叙事诗的现代性考察[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炜;刘勰文学创新思想新探[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长中;回归文学本位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欣;论徐德凝诗歌现象的文学社会学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02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0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