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文学经典的标准性和变异性

发布时间:2018-07-06 15:40

  本文选题:文学经典 + 审美主义论 ; 参考:《河北学刊》2011年03期


【摘要】:文学经典同时具备标准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审美主义论认为,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用标准的形式唤起不同主体的审美同感,把文学经典的变异性贬低为有待同化的个体差异性。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经典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标准性不过是特殊的个别性,通过变异性就能揭开其标准化的历史。本文认为,应该以语言哲学论分析文学经典从文学公共性向文化传统性转化过程中带来的差异性与共在性、开放性与封闭性,从而认识文学经典的标准性与变异性何以能够辩证共存的肌理。
[Abstract]:Literary classic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tandardization and variability. The aesthetic theory holds that the value of literary classics lies in arousing the aesthetic feelings of different subjects in the form of standards and devaluing the variability of literary classics a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o be assimilated. The theory of ideology holds that literary classics are the product of ideology, and the standard is only a special individual, and the history of its standardization can be unearthed through variability. In this paper, we should use linguistic philosoph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penness and closeness brought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 from literature publicity to cultural tradi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ndard of literary classics and variability can dialectically coexist textur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
【分类号】:I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2 吴兴明;;实践哲学遮蔽了什么?——评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的思想视野[J];文艺研究;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屠振宇;;隐私权概念何以必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李长成;;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彭正梅;;学习中的消极经验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解光云;;论古希腊人“重男轻女”的性别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汪家耀;;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6 王亮;;重构资本主义文化秩序——从社会批判角度看贝尔、哈贝马斯和杰姆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张敏;蓝荣茂;;整体主义国家观与现代国家的成长——古典政治生活对现代人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曾中秋;;从个体理性到交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范式替换[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杨宏;罗迪江;雷彩;;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余权;刘敬;;对《建国大业》全明星现象的“社会表演学”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靳凤林;;古希腊城邦自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美德伦理[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陈春萍;叶幸男;;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文明建设[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龚群;;论公共领域与公德[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贾英健;;公共性、公共价值与公共精神的培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7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8 刘洪岩;马宇歌;;找骂:走进“范跑跑”——网络社区作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讨[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9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欧阳云玲;;大众媒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分析——以广州垃圾焚烧事件报道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9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朱逢春;行政价值观与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9 谷立平;论互联网“人肉搜索”的社会责任缺失[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莉;《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空间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峰;;对“文学经典”问题的诊治——意识形态论的误区与消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刘意青;文论讲座:概念与术语 经典[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3 黄书泉;论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经典性[J];当代文坛;2004年04期

4 李松;走向后经典批评——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趋向的考察[J];理论月刊;2005年06期

5 王确;;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J];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6 孙焕英;;京剧艺术要出文学经典[J];戏文;2007年01期

7 宋达;钟厚涛;;文学经典化何以成为越来越需要讨论的话题——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经典化问题国际学术论坛”的报告[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2期

8 张红兵;;20世纪后期西方文论对文学经典的解构[J];文艺评论;2009年06期

9 唐小林;;谁的读者 何种阅读——批判理论视野下的“读者之死”[J];当代文坛;2006年06期

10 孙焕英;;京剧艺术要出文学经典[J];大舞台;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代晓东;王小平;;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文学人类学向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3 李伯勇;;我们时代的合谋——“文学经典”焦虑之我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6)[C];2009年

4 金宏宇;;副文本与现代文学经典的建构[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陈伟华;;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以《阿Q正传》为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王臻中;;文学经典的现实解读[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7 铁凝;;文学是灯——东西文学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8 高楠;;文学经典的危言与大众趣味权力化[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王卫平;;现代文学经典的厘定与当代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10 刘春霞;;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阅读范本——“百年百部”的策划与营销[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戎;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经典[N];北京日报;2000年

2 全国政协委员 包明德;时常读读文学经典[N];中国艺术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石一宁;阅读文学经典 继承优秀文化 创作传世精品[N];文艺报;2006年

4 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 马泽;文学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时的[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朱铁梅;文学经典:处境尴尬守望悲壮[N];文艺报;2007年

6 马力;儿童文学经典超越成人文学经典?[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解旭华;永不褪色的幼儿文学经典[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李林荣;文学经典与语文教科书[N];文艺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小颖;记录世纪的文学经典[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谭旭东;电子媒介与文学经典的当代危机[N];学习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奚念;翻译在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王炜;现代视野下的经典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3 江帆;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丹;当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慧娟;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消解的原因探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椿杭;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经典[D];西南大学;2011年

4 幸莉莉;数字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建构[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5 吴树宏;西方文学经典中国影像化[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陆志国;哈代在中国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董立;超越经典之争:一种二分论[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汪抒;主流价值观维度下对中国当代意识形态论的新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姚冬芬;高中阶段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芬;“故事新编”:现当代文学经典的当下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03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03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f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