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家族相似”

发布时间:2018-07-06 16:50

  本文选题:“家族相似” + 文学接受 ; 参考:《江海学刊》2010年03期


【摘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庭相似"(family resem blance)理论。当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来考察文学接受活动时,就会发现,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家族相似"。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已经注意到了文学接受活动中"家族相似"现象。康德的"共通感"和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共通性"就涉及"家族相似"问题;而"审美移情说"、"心理距离说"、"俄狄浦斯情结"、"同形同构说"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家族相似"。中国古代也有关于文学接受中"家族相似"方面的论述。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可以是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可以是读者(包括批评者)和作者之间的相似性。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也带来了批评中的"偏袒"。
[Abstract]:Wittgenstein put forward the (family resem blance) theory of family similarity in philosophical study. When we use Wittgenstein's theory of "family similarity" to examine literary acceptance, we can find that there is also obvious "family similarity" in literary acceptance. Plato in ancient Greece had noticed the phenomenon of "family similarity" in literary acceptance. Kant's "common sense" and Schleimacher's "commonality" and Dilthey's "commonality" are related to the problem of "family similarity"; "aesthetic empathy",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edipus complex" and "isomorphism" all imply different degrees of "family similarity". In ancient China, there was also a discussion of "family similarity" in literary acceptance. The "family similarity" in literary acceptance can b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 or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reader (including the critic) and the author. The "family similarity" in literary acceptance also brings about "favouritism" in criticism.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体验式批评研究”(项目号:09YJA751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姚爱斌;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宛小平;;以中国传统智慧会通和消化康德的第三批判——牟宗三美学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10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U,

本文编号:2103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03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1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