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一种多元的美感概括
本文选题:诗歌 + 通感现象 ; 参考:《名作欣赏》2009年24期
【摘要】: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日常经验里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融合。在诗学世界里,通感作为一种美感概括的特殊手段,常对诗歌形象作"变形"处理,使各种感觉互为挪移沟通,以触发和调动欣赏者的多种感官,使诗美在更高层次上呈多元性。
[Abstract]:Synaesthesia, Western symbolism poets call it "sense of communication." Everyday experience refers to the fusion of hearing, vision, smell, taste and touch. In the world of poetics, synaesthesia, as a special means of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often makes the poetic images "deformed", so that they can mov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trigger and mobilize the various senses of the appreciators. The beauty of poetry is diversified at a higher level.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I04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刚;;论《绿衣》、《葛生》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杨锋;中国儿童诗三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3 王劲松;艾青抗战诗歌“忧郁”的抒情风格[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陈国华;普遍唯理语法和《马氏文通》[J];当代语言学;1997年03期
5 王志伟;;论中国文化中的双关传统[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6 殷相印;;警察交际口语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吴慧坚;对汉语语篇重言外之意的文化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8 胡立新;“意象”(Image)在不同学科语域中的表义辨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张素格,孙书杰;引用修辞生成的历史文化根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陈维昭;红楼梦·脂砚斋·中国文章学[J];红楼梦学刊;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2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刘金冬;解放区前期诗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节奏论[D];复旦大学;2007年
5 王志伟;英语双关语多维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朝富;论庾信诗文的修辞艺术[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何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曾琳智;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性[D];湘潭大学;2003年
4 齐昆;《文则》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郭蓉;古代汉语用典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王德库;当代政论文体语言的修辞特色探析[D];延边大学;2004年
7 谢群;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象征派诗歌中的异国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玉芳;演讲者与受众之间的权力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葛文杰;王逸《楚辞章句》训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宏宇;刘熙载《艺概》修辞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启功;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2 钟敬文;晚清时期民间文艺学史试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邓魁英;杜诗中的反诛求及其社会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郭超;略论巴·布林贝赫的抒情诗[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1期
5 齐冲天;论元代民族诗人乃贤[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3期
6 色道尔吉;蒙古族文学概况(续完)[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4期
7 王永生;“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学习鲁迅论文艺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札记[J];求是学刊;1980年02期
8 赵克;蒲松龄设馆教书时间的考证[J];求是学刊;1980年04期
9 高起学;谈谈钟嵘的诗味说[J];人文杂志;1980年02期
10 曹汾;唐朝时期中日文学艺术的交流[J];人文杂志;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庭;;蔡襄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A];蔡襄及其家世——纪念蔡襄诞辰975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2 蔡厚示;;朱熹诗和诗论[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3 杨昌国;;工具·艺术:苗族舞蹈走向生活[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杨世章;;苗族谚语试论[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贺春英;高恋丽;;商业信函刍议[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葛桂录;;略论华兹华斯在20世纪中国的接受历程[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7 戴芙蓉;;反映在流浪汉小说《基姆》中的存在主义哲学观[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8 魏颖超;;论威廉·戈尔丁笔下的人性[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9 张兰珍;;浅谈诗歌中的高层式结构[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10 康澄;;两位俄国天才女诗人折射出的“白银时代”诗歌光芒[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海城;殷龙龙:插上诗歌的翅膀[N];北京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彭俐;重读卞之琳[N];北京日报;2000年
3 鲁祥;笔,耕耘的犁[N];中国船舶报;2000年
4 宁珍志;也谈纯文学期刊的版块结构[N];中国建材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刘松媛;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亮相”中国[N];中国文化报;2000年
6 红孩;大意失荆州[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李晃;新世纪:诗人何为?[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段扬;诗歌当药治心病[N];健康报;2000年
9 王晓波;“无冕中书令”[N];人民日报;2000年
10 丁燕;音乐厅岁末的贺礼[N];人民政协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120100;唐代咏史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马大勇;清初金台诗群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韩高年;颂诗的起源与流变——三代诗歌主流的逻辑推演与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羽;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周敏;韩愈诗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10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舫;希腊罗马神话在俄语中的反映[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黄伟龙;齐梁咏物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欧美;文学世界的诗性品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4 楚宗礼;试论新时期诗潮[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5 史成业;英汉诗律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6 温辉;意象和意境:英译唐人绝句[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刘磊;北宋洛阳钱幕文人集团与诗文革新[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赵厚均;大小谢比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佳;盛唐诗歌的传播模式[D];河北大学;2000年
10 武氏海河(VU THI HAI HA);唐代妇女的画卷——浅论李白的妇女诗[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103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03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