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生成与礼法文化

发布时间:2018-07-20 16:05
【摘要】:美育思想的生成与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人类文化的子系统,美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与文化有关。在中国,礼乐文化的产生植根于与礼法文化。美育思想的起源就离不开礼法文化的影响。如礼乐与礼法文化来自"天"意、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和经义崇拜而形成的禁忌规范和道德规范被直接赋予法的性质,并终于成为指导人类社会的礼法与礼乐活动的原则等等。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As a subsystem of human culture,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must be related to culture. In China, the emergence of the 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music is rooted in the 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law. The origi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law. For example, the taboo norms and moral norms formed by the culture of ritual music and ritual law from the meaning of "heaven", the worship of nature, the worship of gods, the worship of totem, the worship of ancestors, the worship of saints and the worship of scripture are directly endowed with the nature of law. And finally become a guide to human society and the principles of etiquette and music activitie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王江汉;认知语境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李奕华;略论模糊性语言的交际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仇莉;论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娅琳;会话含义与听力理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田岩,赵艳红;语用预设(英文)[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林祈;;话轮分析——推销员与潜在顾客的交流对销售结果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9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菊;关联理论与交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3 郑国龙;[D];苏州大学;2001年

4 温金海;论H.P.Grice的“会话含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刘珍;英语科技文章中模糊限制语的中介语视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傅梦媛;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甘琼;从《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看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汪文格;矛盾修辞中的对立与统一及其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9 刘刚;礼貌原则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湖南大学;2001年

10 黄艺;英文商务信函写作中You-Attitude的语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全兴;论蔡元培的美学和美育思想[J];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2 卢善庆;简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3 张红;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4 才云峰;;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5 才云峰;;鲁迅美育思想摭谈[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S1期

6 张连捷;;孔子美育思想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7 张学敏;孙犁论艺术的道德美[J];道德与文明;1984年02期

8 杜卫;;试论丰子恺的美育思想[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9 唐沪娟;鲁迅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比较——兼评《鲁迅美学思想浅探》一书发掘和探索鲁迅美育思想的得失[J];江淮论坛;1985年03期

10 曾繁仁;试论美育的本质[J];文史哲;198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兆鹏;《礼乐教化——先秦美育思想研究》发掘古代优秀美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李欣;艺术元凭人格重 淡泊明志更堪尊[N];西藏日报;2002年

3 同济大学教授 蔡建国;蔡元培:投身共和教育造就共和国民[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金晓兵 刘威;高校后勤的育人职能[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促进会副会长 黄旭东;艺术教育界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误读及出路[N];中国艺术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静;审美与自由——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影响[D];安徽大学;2001年

2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汪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尚莲霞;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薇;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浅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健;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3年

8 牛江涛;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河北大学;2003年

9 赵捧莲;清末民初美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翠红;王夫之美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34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34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9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