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征”到“寓言”——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
[Abstract]:As a modern theorist, Benjamin has his own unique views on art. He believed that after the fall of man and the loss of the ability of reason to recognize the truth, the angel who could bear the salvation of truth was no more than art. Because the truth is not presented to us directly, but using art or art works as a medium, through artistic criticism, we can achie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ruth, thus showing a different view of truth from the tradition. The recognition of truth should have bee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旭东;;寓言批评——本雅明“辩证”批评理论的主题与形式[J];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所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于金华;;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崔辰;;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马友平;互动·生成·批评——本雅明艺术思想中的接受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8 刘象愚,武跃速;强与弱:人与世界对抗的两极方式——论海明威与卡夫卡的文学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杨莹;;评《生死朗读》的审美价值取向[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邵子华;;论小说叙事的生命内涵[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姜影;;欧仁·德拉克洛瓦与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差异中的类似性[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黄凤祝;刘丽荣;;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本雅明的政治哲学[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煜辉;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D];南开大学;2009年
2 邹华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傅丽莉;安塞尔姆·基弗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4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5 杜明业;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赵牧;“后革命”:话语与叙事[D];上海大学;2009年
7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肖寒;革命的政治批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燕;电影的观念: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马军英;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振影;论金仁顺的古典题材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戴志敏;论刁斗《代号:SBS》的寓言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马明明;对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的再阐释[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4 郭婧;《幽灵之家》的现代寓言性[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怀青;论海子诗歌主题的乌托邦特征[D];华侨大学;2008年
6 毛启鉴;现代派电影的哲学探析[D];华侨大学;2008年
7 徐广华;流散文化身份与知性写作[D];华侨大学;2008年
8 左佑铭;论刘震云小说的民间立场[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9 邹松鹤;悦志悦神[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钱文霞;《苹果酒屋的规则》中权力与反抗的关系及其意蕴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友平,杨晓莲;浅析本雅明的寓言美学理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朱立元;“寓言式批评”理论的创立与成熟——本雅明文艺美学思想探讨之一[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1期
3 石天强;“寓言”与文学实践——论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与文学批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刘泽江;从“寓言”观看本雅明的“救赎”意识[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曹雷雨;作为历史编纂者与批判者的本雅明[J];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10期
6 张旭东;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J];读书;1998年11期
7 马友平;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对本雅明“美”的独特含义的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吴勇立,姚继冰;通向“救赎”的真理之路──青年本雅明的艺术—真理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赵臻;艺术与复制论说[J];绥化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郭军;本雅明的历史哲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四平;;梁小斌:诗意的思考——解读《独自成俑》和《地主研究》[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张悦;;论《百喻经》中的“已”[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6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黄怀璞;;后现代之虑:技术复制与仿像现实[A];“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祁林;;景观电影之“景观”魅力探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10 吴义勤;;荒诞的寓言——评《迷蒙之季》[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永国;寓言:本雅明的废墟哲学和破坏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3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4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5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6 吴拓邦;与巴特、桑塔格、本雅明聊摄影[N];经济观察报;2005年
7 魏家川 博士;这一切来得太快[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马夫;与大师为邻[N];中国摄影报;2005年
9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赵武平;“波西米亚人”本雅明的幻灭[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2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王丽梅;《庄子》内篇思想与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刘汉光;寓言·本色·意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7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9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10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2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3 辛娣;本雅明寓言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黄春燕;现代主义的寓言文本——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本雅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范英豪;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D];苏州大学;2002年
7 李洁琼;“那拉宁寓言”[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翁再红;本雅明审美救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9 李志;本雅明大众文化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梁艳芳;寓言发展形态的嬗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36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36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