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视野下的文学含意本体论
[Abstract]:The use of meaning is as old as language, but it was not until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at the study of implicature ontology became possible. The discovery of implied ontology not only prove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in ontology, but also provides a broad prospect for the study of literary criticism. As a kind of imaginative discourse, literary discourse embodies the application and embodiment of implied thinking in written discourse. " The proposition of literary meaning ont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will certai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meaning ontolog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uarantee for the bridge between hermeneutic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meaning ontology.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淑静;写作中的不完备表述[J];福建外语;2001年04期
2 旷剑敏;言语交际误解探析[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3 徐孟洲,侯作前;论反垄断法中的量化问题[J];法学杂志;2002年03期
4 杨昂,马作武;中国古代法律诠释传统形成的历史语境[J];法学评论;2003年03期
5 刘青;论常规关系及其规约性[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曾裕华;试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理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刘介民;翻译与解构翻译的认知——读《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符其武;关于含意问题理论的评述[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孙晓青;含意理论对海明威冰山风格的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陈逸;;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主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6 关锋;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秦宗文;自由心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蒋红雨;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观念的生存透视[D];吉林大学;2003年
10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伦刚;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法理论的逻辑起点[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2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毛德兵;民法解释学的哲学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黄家峰;篇章性与大学英语写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家武;常规关系在翻译中的语用转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于秋;谚语理解综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傅瑜;名动转用的语法隐喻本质[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8 王月芬;走向对话的课堂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10 张青波;裁判中抽象与具体之难题及其解决途径[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秀萍;;文学理论的开放性及其边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艺术广角》2009年总目录[J];艺术广角;2010年01期
3 梁冬华;;传统的过去性与现存性——论T.S.艾略特文学批评体系中的“传统”观[J];榆林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俞菀;;试论原型理论的文学解释力——以藏族民间文学中的动物崇拜原型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5 姚力虹;汪宏;;论孙犁的文学批评思想[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哈罗德·罗森堡;郑_;;艺术实体与审美的暂时性[J];美术观察;2010年02期
7 王大桥;;审美经验:文学人类学的伤痛与承诺——文学研究人类学范式的审美之维[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8 ;编读[J];名作欣赏;2010年01期
9 王雪伟;;何其芳的文学批评[J];名作欣赏;2010年02期
10 王颖;;更有情痴抱恨长——浅析《红楼梦》题咏的内涵旨趣[J];红楼梦学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志雄;;回顾刘再复与姚雪垠的论争——写在姚雪垠诞辰100周年之际[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踪凡;;明代学者对汉赋的评点[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3 代晓东;王小平;;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文学人类学向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蓝棣之;;九叶派诗歌批评理论探源[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松建;;文下之文,书中之书:重识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述[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伍瑜;;“互文性”及相关问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彭学明;;迷路的中国散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9 刘茉琳;崔艺文;;“南方批评”:新媒体与“80后”文学——广东省2009年当代文学研究会年会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10 李国平;姜广平;;文学的成长有赖于良好的文学生态——与《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对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建法;文学批评的理论空间[N];人民日报;2011年
2 陈思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上海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在文本中寻找艺术真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批评的跨学科传统与当今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陈鸣;需要去除偏见和成见[N];文学报;2010年
5 江苏 顾礼俭;文学批评≠文学评论?[N];文艺报;2010年
6 史元明;警惕批评中的理论先行[N];文艺报;2010年
7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黄毓璜;批评不可缺失有效性和公信力[N];光明日报;2010年
9 王萍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文学批评是一种公共信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陈冠中/口述 灵子/记录;“盛世”里的知识分子[N];东方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格奥尔格·卢卡契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10年
2 汤振纲;夏志清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梁桂莲;审美的诉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娄晓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研究(1900-1930)[D];复旦大学;2009年
7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8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赵录旺;在解构与建构之途[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新;陈子龙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晓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简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耀威;一九九六中国文学理论新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文颖;罗兰·巴特“作者死亡论”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颜东升;克尔凯郭尔反讽概念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郭晨;中国文学批评实践性品格的当代重塑[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现代性[D];辽宁大学;2010年
7 刘奕;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批评方法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冯君;20世纪英语文学批评的范式革命[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孙英倩;日内瓦学派的审美解释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甘会云;20世纪初新文学批评的及物性和理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38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38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