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中文文学理论的创新性
[Abstract]:Mr. Qian Zhongwen is an influential literary theorist in China. His theories of literary aesthetic reflection, aesthetic ideology and neo-rational spiritual literature have caused great shock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Its main academic point of view has been adopted by each university literature theory textbook. Although these literary theories are still questioned, their innovation is very prominent, and they have been recognized and praised more.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J];东南学术;2002年02期
2 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J];文学评论;1999年02期
3 祁志祥;新时期钱中文的理论贡献[J];学术月刊;2003年04期
4 钱中文;再谈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J];文艺研究;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峰;审美·民族·现代——沈从文创作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程勇;中国文论重建的困惑与反省[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张金梅;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其融合中西文论的努力——以钱中文、童庆炳为例[J];当代文坛;2005年06期
4 张海燕;;话语的盛宴与狂欢——《疯狂的石头》文本意文解析[J];电影评介;2006年17期
5 潘月琴;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初探[J];俄罗斯文艺;2005年03期
6 李松;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与新文学作家论争的审理及其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7 刘铁芳;试论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8 韩传喜;赵文坦;;80年代后中国先锋绘画的现代性意义重估[J];国画家;2005年05期
9 李彬;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及其对批判学派的贡献[J];国际新闻界;2001年06期
10 唐韧;耕耘知识分子的“方寸地”─—杨绛《洗澡》的人文精神蕴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赖大仁;;文学精神价值重建:必要与可能——近十年文学精神价值重建讨论述评[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龚举善;;全球化趋势中纪实文学的必要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4 吴浪平;;原创: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5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季水河;;走向多元对话思维——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月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进程[D];暨南大学;2002年
2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3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周景雷;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D];复旦大学;2004年
8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良杰;个人与历史——十七年长篇小说一个角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施银贵;《红楼梦》与《爱玛》叙事艺术之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3 范荣;中师德育现状与对策[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欣;从对话看宗教因素对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施进华;试论美育中的审美体验[D];扬州大学;2004年
7 王立峰;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D];河北大学;2004年
8 占晓娟;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求[D];苏州大学;2004年
9 胡艳兰;20世纪西方对话理论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10 李夏慧;论走向生命对话的教育[D];河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J];文学评论;1999年02期
2 钱中文;再谈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J];文艺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兵;;浅析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0年02期
2 ;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介绍[J];小说评论;2010年01期
3 韩伟;杨晓燕;;政治解冻与文学批评生命的获得——新时期之初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1979-1984)[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2008年文学学科高被引作者[J];南都学坛;2010年01期
5 赵建逊;王元骧;;从“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说开去[J];文艺争鸣;2009年01期
6 姚文放;;文学的乡愁与心灵的还乡——读《钱中文文集》[J];文艺争鸣;2009年02期
7 王宁;;理论反思后的重构——《钱中文文集》读后[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7期
8 ;“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学术研讨会专辑[J];文化与诗学;2009年02期
9 陈晓明;;始终在历史中开创理论之路——钱中文的学术思想评述[J];文艺争鸣;2008年01期
10 张素玫;;走向交往对话的文艺理论——评钱中文西学中用的示范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季水河;;走向多元对话思维——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单小曦;;“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解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4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靳大成;文风、规范与八十年代学术思想氛围[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3 刘平;迈入文论之门[N];文艺报;2009年
4 孙艳秋;对审美价值的努力寻求[N];文艺报;2009年
5 文宜 思泓;审美与传媒共构文化生活主导[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记者杨阳;文学理论需要“拿来”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黄蔚;文艺理论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N];贵州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周静;大众文化既要娱乐更要追求品位[N];贵州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潘强;影视文化 要艺术更要人文关怀[N];中国改革报;2009年
10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星;对话与狂欢[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翟婷婷;对话、狂欢与主体间性[D];山西大学;2009年
3 肖玉强;郁达夫早期小说的叙事声音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祁晓冰;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人文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书梅;从审美反映论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D];安徽大学;2006年
6 常月仙;提升精神的求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7 贺晓武;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占晓娟;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求[D];苏州大学;2004年
9 盛百卉;审美意识形态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晓芳;八十年代审美文论批判[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59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59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