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人心魄的怜悯恐惧与催人泪下的悲伤哀怨——中西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
[Abstract]:One of the aesthetic styles of the tragic spirit of western literature is compassion and fear. Compassion and fear stem from the suffering of Westerners in overtly ravaging human relations with history. The aesthetic style of the tragic spiri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sad and sad. Sadness and sorrow stem from the Chinese people's physical suffering abo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e tragic spirit of Chinese literature unswervingly takes on th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emotion and reason, admonishes people, realizes social mutual help and love, harmonious and warm moral ideal, and always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that humanity must go to heaven. The Universe of Heaven and Man is the ultimate ideal of society. Therefore, the main theme of the aesthetic style of Chinese tragedy spirit is always sadness and sorrow rather than pity and fear.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106;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正强;当代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新体系及其作用机理[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杨金土 ,孟广平 ,严雪怡;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25期
3 华泉坤;对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的逆主流思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华泉坤;牛振宇;;理智丧失后的大智——李尔王的“疯癫”与尼采美学中酒神式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刘卫平;孙晓娟;;论思维创新的实践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武彦君;中国现代文学悲剧精神的演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民;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监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2 马丽娜;科技投资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庆;哈耶克自由经济、社会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祥东;汤斌理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余文华;新社会阶层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影响初探[D];湖南大学;2007年
3 万力;基于产权理论的审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谢晓军;校本课程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阎占芳;“两个务必”思想与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敏;现代展示设计的民族化审美追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怡群;上海文化市场管理面临的形势、问题和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张科;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苏丽杰;论爱的教育的价值追求[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郭红明;论马克思的自由观[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德荣;;“英雄传奇”的开山之作——《水浒传》[J];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02期
2 李留记;拾遗补缺 深层开掘——略谈长篇小说《泥泞路上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Z1期
3 仲呈祥;;迷人的与不足的——《迷人的乐队》欣赏漫笔[J];电影艺术;1986年05期
4 朱兰芝;艺术风格[J];理论学刊;1987年06期
5 骆寒超;开拓者的一份收获——评《唐诗美学论稿》[J];浙江学刊;1988年03期
6 杨剑龙;在乡土的沃野里探寻——近几年“乡土文学”研究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7 ;“向内转”审美形态的三个弱点[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1期
8 杨剑龙;;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悲剧风格[J];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02期
9 李绍荫;;略谈诗、词、曲语的不同风格[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10 张觅;北纬45°亚寒带冻土文艺主体风格简论——兼谈黑龙江文化(文艺)史的分期(上)[J];文艺评论;198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亮翔;;现代期刊版式艺术形式及审美风格[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2 卢学英;;浅谈毛泽东诗词的审美风格[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莉;;自然 朴素 平实——王安忆小说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4 顾鸣 ;刘素琼 ;梁惠娥 ;钱卫东;;艺术染整创新及视觉审美风格简述[A];2006年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市文化局局长 高福民;让苏州评弹跟上时代发展[N];光明日报;2000年
2 丁恬;做个时尚美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3 黄会林;以小见大 举重若轻[N];文艺报;2001年
4 丁盟;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N];中国旅游报;2002年
5 马鸿增(江苏);美在厚朴纯真[N];人民代表报;2002年
6 北京大学 姚树军;论摄影散文的审美风格[N];文艺报;2002年
7 记者 胡殷红;李存葆散文研讨会[N];文艺报;2002年
8 齐忠亮;人道主义情怀[N];光明日报;2003年
9 徐蕾;领略中国音乐神韵[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10 陈方既;对于以韵称书之美的一点理解[N];中国艺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2 卢军;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山东大学;2005年
3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4 陈刚;素朴与华丽:元明清戏曲美学风格嬗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东军;本诗学之“幽玄”理论与中国文论[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鸿英;论老舍小说的三重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肖宗泉;浅论新时期文化心态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林坡;论辛稼轩词的美学内涵[D];郑州大学;2000年
4 盛诗澜;浮世绘:试析当代女性作家社会情爱小说的写作特征[D];苏州大学;2001年
5 陈艳玲;丰子恺散文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赵莉;唐代女冠诗人及其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小华;永恒的地之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尊举;袁中道晚年文学思想转变及成因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胜璋;现代居士艺术家的散文艺术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何凌;盛唐之音探源——试论魏晋南北朝儒释道思想对唐代诗歌的影响[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66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6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