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言语与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发布时间:2018-08-08 18:38
【摘要】:"语言的私有性"问题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悖论式特征,在西方语言哲学中一直悬而未决,成为一个充满诱惑的学术险地。相对于文学语言的修辞学和形式主义研究途径,对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探讨或许会更贴近文学的内涵。本文试图立足于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维度,探寻文学言语背后的心理因素——私人感觉及私人感觉的言语表达,从而对这一问题提供一种文学式的解答方案,即:文学作为一种言语活动方式,是如何使个体生命超越公共语言规则,冲破类的限制,抵达个体生命内核,从而达成言语主体在文学审美王国中创造性的展现。
[Abstract]:Due to its paradox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oblem of "the private nature of language" has been unsettled in west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has become an academic dangerous place full of temp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rhetoric and formalism of literary language, the discussion of personal expression of personal feeling may be closer to 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dimension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accepta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behind literary speech-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 feelings and private feelings, so as to provide a literary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That is, as a way of speech activity, literature is how to make individual life transcend the rules of common language,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s of class, reach the core of individual life, and thus achieve the creative display of speech subject in the literary aesthetic kingdom.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4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年生;论《呐喊》、《彷徨》中的少年儿童[J];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08期

2 陈维昭;;论历史剧创作中作家心理定势[J];戏剧艺术;1986年03期

3 王永敬;戏剧观众学雏议[J];艺术百家;1985年01期

4 干与;;灰色的困惑——《人生》、《平凡的世界》的原型分析及其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5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胡文木;论法治与人性——兼论“人性恶”理论之得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欧阳晋焱;周爱民;苏建宁;;论设计评价与设计批评[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3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张思齐;;论辛弃疾的接受美学思想[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匡安荣;“道法自然”与经济自由——一项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永兵;李R既诵∷迪执缘牟鯷D];扬州大学;2001年

5 麻尧宾;梁实秋小品文艺术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世讴;管理文化的反思与前瞻[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任小娟;王小波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奎清;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维方式[D];郑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枢元;;试论文学语言的心理机制[J];文学评论;1985年01期

2 袁毓林;从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关系论修辞学的理论目标、对象范围和研究角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3 郭望泰;文学语言与理论语言的界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4 马大森;试析英语中传递信息的疑问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5 罗昕如;论现代汉语词的言语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6 刘阶耳;对杨炼一个诗句语言构成的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7 孙剑霖;论王熙凤言语交际中的主体表现及其语用模式特征[J];红楼梦学刊;1989年01期

8 刘求长;略谈文学语言的心理学依据[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9 肖敏;主观情态·表现力[J];中国俄语教学;1990年01期

10 汪嘉斐;俄语讲演体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殷晓芳;;回忆性叙事叙述主体分裂的认知语义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杨际德;写作课的真谛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张稔穰;文学阅读与阐释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6年

3 王立志;结构、符号与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范春煜;论言语行为中言语主体对言语形式的制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卫东;论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彭培芳;论“超文本”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寿珍;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国军;从句法偏移看主观性对句法的介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德倩;跨话轮话题推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世清;反思与重构:教育交往中的言语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肖学文;语感与语文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朱宁;价值判断语气副词表达功能中的锚定效应[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72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72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e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