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
[Abstract]:Any symbolic text is outside the edge of the text or below the level of expression, carrying a large number of factors that do not enter the text itself. These "accompanying text" factors seriously affect the p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ymbols. In this paper, there are six kinds of surface accompanying texts, namely, similar text (frame factor), type text (type factor), pre-text (citation factor), meta text (comment factor), hypertext (link factor), secondary text (continuation factor). Any ideographic text must be accompanied by text in order to be connected with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and communication, Christina's "intertextuality" is biased and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because the concept does not cover a series of accompanying texts of very different nature. Accompanying 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symbolic text, but it may also be used too far: there has been "accompanying text fever" and "accompanying text over-attachment"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陆正兰;;超文本诗歌联合解码中的张力[J];诗探索;2007年03期
2 徐翔;邝明艳;;接受与效果研究中的“潜文本”——文学理论与传播研究的交叉视角[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翔;;文化认同建构中的超越性[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2 徐翔;;文化的信息关系与主体性书写[J];创新;2010年05期
3 徐翔;;论媒介传播中的“第一人效果”[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徐翔;;媒介传播中的“效果断裂”现象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张晓婉;李诠林;;超文本、超网络的多媒体诗歌实验——论毛翰PPS格式音画诗歌创作的美学特征[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龙柳萍;;超文本阅读中的读者接受[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7 王钰哲;;网络时代的诗歌实验——以毛翰《天籁如斯》等多媒体诗歌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徐翔;;政治认同的审美性——兼重审文学在“再政治化”中的本体论建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9 郭炎武;;图文修辞的对位·转移·转义——广告作品的事实示现[J];文艺争鸣;2011年06期
10 赵毅衡;;媒介与渠道:一个符号学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0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睿;当代复合符号文学文本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翔;;符号的生产与“符号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丁柏铨;再论新闻的有效传播[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孔明安;;“Articulation”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从拉克劳和墨菲的“articulation”谈起[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年00期
4 徐翔;;符号场与文化的自我生长[J];学术论坛;2008年01期
5 徐翔;;文学文本的自我生产性及文本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知常,林玮,曾艳艳;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阐释:传媒作为文本世界——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研究札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陆正兰;;用符号学推进诗歌研究:从钱钟书理论出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卓雅;;记忆谎言与历史符号——新历史主义历史观的符号学阐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姚基;徘徊在文本与读者之间——里法泰尔的《诗歌符号学》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2期
5 怀宇;普洛普及其以后的叙事结构研究[J];当代电影;1990年01期
6 贝新祯;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符号学’96学术年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7年01期
7 徐燕杭;解神话的可能性——《神话》一书中符号学与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及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S1期
8 吴国荣,戴珊珊;论广告设计的符号特性[J];包装工程;2005年04期
9 薛丹丹;;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标志设计的符号学应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任蕾蕾;;雪碧品牌广告的符号学透视[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谐音双关的符号学阐释[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郭鸿;;对符号学的回顾和展望—论符号学的性质、范围和方法[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易绵竹;;构筑通用语义码模式的符号学基础[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谭东风;罗爱民;任义广;杨耀华;;基于符号学的人、机交互参考模型研究[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胡壮麟;;计算(机)符号学[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卢巧丹;;从符号学角度看翻译对等[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王治江;;我国传统翻译标准的符号学探讨[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文旭;;隐喻的符号学解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施国全;;能指,所指;语言模糊性——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看模糊语言[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傅其林 整理;把符号打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张智庭;走进“符号学”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贾戴;民族文化的符号学阐释与解读[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0年
4 白丽梅;民俗的符号学诠释[N];光明日报;2004年
5 记者 亦卓;加强符号学与人文科学研究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孙妮娜;当代爱情的符号学范式[N];文艺报;2003年
7 黄华新 陈宗明;略论符号的功能与分类[N];光明日报;2003年
8 陈筠泉;哲学、符号学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蒋蓝;赵毅衡:对“符号中国”的省思[N];成都日报;2010年
10 周冉 泽雁;翁贝托·埃科:互联网,简直就是信息减少的悲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建军;三维关系建构下的电视传播符号意义解读[D];复旦大学;2004年
2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3 陈圣浩;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6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王素芬;信息系统中信息实现过程分析及建模[D];东华大学;2007年
8 王方良;产品的意义阐释及语意构建[D];东南大学;2004年
9 马军英;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D];上海大学;2008年
10 娄琦;功能性言语的意义生成—认知符号视角下心理空间双重整合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春平;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符号学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王晓娜;现代平面设计中艺术符号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王婷婷;符号与月份牌[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何洗礼;符号学视域下的名人广告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欢;等值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江磊;音与义的关联机制[D];西南大学;2007年
8 李江;符号学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天津美术学院;2005年
9 王莹;符号学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宋漾;东巴文字图形符号的解析及对图形设计的启发[D];江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07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07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