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视觉文化的衍生与艺术史转向

发布时间:2018-09-01 10:06
【摘要】:面对现代视觉技术制作出来的遍布日常生活的影像,以图像研究为主旨的艺术史必须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即除了传统的美学研究方法外,还必须运用媒介学、传播学、符号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多种方法。富有创造性、持怀疑和批判立场的新艺术史,不仅自身构成了视觉研究的家族谱系,而且凭借其理论资源和方法论上的多元和开放性,奠定了一门新的学科,对视觉研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些研究路径与方法对图像全方位的扫视和洞察,使视觉形象的本质得以彰显,并进而展现了观看活动本身。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images made by modern visual technology all over the daily life, the art history with image research as its main purpose must be innovated in its methods, that is,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research methods, it must also use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semiotics. Sociology and cultural research and other methods. The new art history, which is creative, skeptical and critical, not only constitutes the family pedigree of visual research itself, but also establishes a new subject by virtue of its diversity and openness in theory resources and methodology. It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visual research. These research paths and methods make the essence of the visual image manifest and show the viewing activity itself through the omni-directional scan and insight of the image.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转向’与视觉文化研究”(08CZW00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11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仕华;;扩张的虚无——论文学研究的泛文化症候[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郭富平;;历史主义文学观的理论启示与话语困顿——以两部典型文论教材为对象[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3期

3 宋卫红;朱霞;;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中的身体政治学[J];西藏研究;2011年04期

4 胡斌;;身体“炼狱”中的知觉体验与道德困境[J];东方艺术;2011年15期

5 周敏;;“文学”研究的方向——胡伯特·兰高尔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6 赵毅衡;;都是“审美”惹的祸:说“泛艺术化”[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7 卢迎华;;没有边界也没有历史的艺术 《全球艺术与美术馆》简述[J];美术文献;2011年02期

8 段炼;;视觉叙事的结构与话语[J];美术观察;2011年08期

9 李长生;;重述“图画转向”[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10 泓峻;;对30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两次范式转移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帆;文化研究:打开了什么?[N];文艺报;2005年

2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美术系 曹天成;艺术史上的个人观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4 黄厚明;高校艺术史教学应重视和利用博物馆资源[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杨扬;文化研究:谨防庸俗社会学回潮[N];文汇报;2003年

6 贾蕾;文化研究与中国走向世界[N];文艺报;2004年

7 白谦慎;开卷有益[N];南方周末;2007年

8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9 王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1年

10 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胡菊兰翻译整理;电子媒介·文学危机·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7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凤英;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左少峰;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纪晓玲;女翻译家冰心及其译作《吉檀迦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薛丽萍;从文化视角比较简·爱和林黛玉的不同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健平;《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8 雷洪梅;媚俗: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考察[D];西南大学;2008年

9 张云;大卫·霍克斯翻译《红楼梦》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的研究:文化研究视角[D];扬州大学;2008年

10 龚婷;颠覆与突围[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16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16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d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