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艺论的可能与不能
[Abstract]:In the region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central meaning, the existence of literary meaning and religious significance forms a broad living space of religious literature and art, and religious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as a way of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can have profound metaphorical narrative theory. However, we must not lose their self-discipline by overstepping the Noumenon barriers of meaning.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毓秀;;浅谈舞蹈艺术的综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5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7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方刚;名称来源问题的哲学意蕴——论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名称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7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李松林;;声音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嬗变[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周家瑜;;论佤族神林崇拜与生态保护——以耿马勐简大寨“黄佤”神林崇拜为例[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军;;浅析典故和隐喻在艾略特诗中的互文性与暗示性[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许原雪;;《哈姆莱特》中的希腊神话隐喻[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王列生;;宗教文艺论的可能与不能[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赵维森;;延拓效应——典故的互文性和中断[J];作家;2008年08期
5 任继敏;;《小人鱼》和《丑小鸭》的隐喻互证[J];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曹萍;骆守怡;;从《我们心中的死者》看温特诗歌中的隐喻[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张欣;;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边缘化隐喻[J];江汉论坛;2008年08期
8 李梅英;孙明丽;;物欲横流的学者世界——戴维·洛奇《小世界》的互文性解读[J];名作欣赏;2008年04期
9 谢岑;;游走在昆曲与小说间的叹息——论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对昆曲的再演绎[J];名作欣赏;2010年08期
10 李建波;互文性的呈示:E·M·福斯特小说主题概观[J];外语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余平;;论“文本间性”与习语的翻译——文化意象翻译研究之二[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田浩;;心理学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化到语境化[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宋红岭;;“身体”何谓——身体美学理论探讨之一[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王璐;;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孟维杰;;论心理学隐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万丽媛;;从引用看语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蓝越群;;隐喻视角下的习语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文;彩电“烽会”——合谋的垄断?[N];山西发展导报;2000年
2 南开大学 刘俐俐;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N];文艺报;2001年
3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互文性:摄影文学的精髓[N];文艺报;2001年
5 王东声;动荡的想象与浪漫的隐喻[N];美术报;2002年
6 《金周刊》记者 宁平;珠啤合谋英特布鲁[N];中国经营报;2002年
7 胡平;作家与律师的合谋[N];中国经营报;2000年
8 采访者:杨心一(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史博士) 受访者:邱志杰(长征计划策划人);走在长征的隐喻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新闻所 殷乐;当代传播的互文性与景观娱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李春喜 李瀛寰;合谋中国3G[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王国兵;经济转轨中中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质、实现与治理[D];吉林大学;2005年
3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杨志欣;俄语电视广告语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李雪;产品差别化、市场透明度与合谋[D];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
7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郑丽丽;“病”与“药”——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D];南开大学;2009年
9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贺天平;量子力学模态解释及其方法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理;《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一种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陈欣;论互文性在《洛丽塔》中的破坏性与建设性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3 刘小侠;英汉“神舟五号”新闻报道中转述语的互文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梅红;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进行广告翻译的可行方法[D];厦门大学;2006年
5 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钱耘云;互文性与翻译——《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汤水辉;互文理论观照下的英汉文学互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为艳;互文性与“博尔赫斯”的双向阐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向芳;互文性与广告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10 张浩;[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17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1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