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第四种批评”的文化倾向——以桑塔格的“新感受力”为例
[Abstract]:Cultural studies have led literary criticism to a new path in revealing the hidden ideology of the tex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politics. However, the opposition between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in literary stud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ierce, resulting in the "separation of sensibility", which can even be said to be the opposition between art culture and science culture. The emergence of the fourth criticism provides a new possibility for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Author-scholar criticism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fusion of the two cultures and criticism methods.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君;;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论”的电影批评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吴晓东;;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及其幻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淑芳;;反对阐释:重返隐喻背后的真实——解读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谢有顺;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写作伦理[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5期
5 徐林峰;黄克琴;;德国电影史上有争议的人物——莱妮·里芬斯塔尔[J];德国研究;2006年01期
6 徐岱;;案有琴书家必贫——关于“苦难诗学”的重新思考[J];东疆学刊;2008年03期
7 刘盛宇;;法·正义·命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8 刘丹凌;;一个人的战争——评新感受力影片《赎罪》[J];电影文学;2008年23期
9 孙燕;;反对阐释与解构主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柯英;;想象的胜利仍嫌不够——从《床上的爱丽斯》看苏珊·桑塔格的女性自我救赎观[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文钢;;在现代审美视域里谈词[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2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4 姚永辉;;朱熹、吕祖谦关于《诗经》的四大论辩平议[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邹积艺;杨振之;;论旅游节事的社会文化影响——成都市洛带古镇火龙节居民反应个案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金理;抗争现代名教[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李娟;叙事的游戏[D];浙江大学;2009年
4 修磊;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宋彦;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焰;论西方绘画的再现性空间与绘画性空间[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8 常凌;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于龙;现代语文课程话语考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珊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探析[D];湘潭大学;2009年
2 陈文娟;黑暗灵魂的舞蹈[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许秀静;面向权威的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方婷;中国当代汉语诗歌阐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凤;论废名的文章观及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筱静;论肌理在陶艺创作中的情感表达[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年
7 钟敏;安塞尔姆·基弗绘画的表现性[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玲娜;史铁生过程论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佳佳;解析都市水墨人物画的形成与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佳春;论当代艺术教育中人文因素的重要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荣翼;;文学研究状况的转换[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2 冯黎明;;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对立的知识学根源[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3 陈丽英;;比较文学的“身份漩涡”刍议——读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导论》[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4 岳峰;;反思·对话·展望——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5 ;2009年《中国比较文学》总目录[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6 章辉;;论中国后殖民批评问题[J];学术研究;2010年01期
7 任先大;;在多元探索中凸显特色——评余三定主编的《文学概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8 张宇;;吻合与冲突——李渔戏曲结构论与《琵琶记》的相互比对[J];戏剧文学;2010年02期
9 张立国;;衔文化生态 筑理论新巢——读《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梦阳;;从启蒙到普世──刘再复文学思想的一条主线[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庭望;;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创新[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2 闫秋红;;论当代满族作家民族身份的认同[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3 廖四平;;论袁可嘉的诗歌[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钱明锵;;莫把吟坛变“看坛”——略谈诗词的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5 ;叶嘉莹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6 王齐建;;悼念恩师袁可嘉先生[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光荣;;录佚诗再寄袁可嘉先生[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10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宁夏作协:为作家走向全国创造条件[N];文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蒋蓝;赵毅衡:对“符号中国”的省思[N];成都日报;2010年
3 胡明《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评论》的历史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王飚;再论南社[N];团结报;2010年
5 朱迅W,
本文编号:2242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4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