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体现
[Abstract]: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rxism is it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requires that all social beings and their realistic relations be put into the whole social structure system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is social system is ultimately determined by the production of material life. In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 theory, there is alway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ideological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ose specific theoretical views themselves, and more worthy of attention. It can transcend the times. Has the permane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ast 30 years hav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but the tremendous social changes have also brought about great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cultural form and even social psychology. The advance of the times makes people face a change of problems: the mission of intellectuals is not only to attack the old-fashioned consciousness, but also to supervise the direction, consequences or accompanying phenomena of modernization from the value level. Acting as a spokesperson for social justice and a guardian of spirit and culture. Therefore, Marx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its critical theory is bound to become the ideological weapon for people to seek the all-round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all-round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Marxism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critical theory. To restore the critical force of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 criticism and to resist the proliferation of various false ideolog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a problem that the theoris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view of this, we put forward the special discussion articl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under the column "New Explora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and ideological trend", hoping to contribute wisdom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正强;当代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新体系及其作用机理[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杨金土 ,孟广平 ,严雪怡;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25期
3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刘卫平;孙晓娟;;论思维创新的实践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李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对私有制的再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8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王郁;肖桂林;;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10 孙淑萍;;高校生态德育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苏志加;刘啸霆;;集聚海外人才的软环境创新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丽娜;科技投资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张庆;哈耶克自由经济、社会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10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祥东;汤斌理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余文华;新社会阶层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影响初探[D];湖南大学;2007年
3 万力;基于产权理论的审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谢晓军;校本课程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阎占芳;“两个务必”思想与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怡群;上海文化市场管理面临的形势、问题和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张科;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苏丽杰;论爱的教育的价值追求[D];西南大学;2008年
9 郭红明;论马克思的自由观[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孟燕燕;论基于网络文化背景的教师发展[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凤梧;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读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2 王樵;也谈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恩格斯的“两种生产说”——与杨X先生商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3 徐亮;正确坚持“两种生产”的原理[J];求是学刊;1980年02期
4 李宗远;李大钊哲学思想初探[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5 ;法国当代的历史思想[J];世界历史;1980年05期
6 陆世澄;梅林在史学上的重要贡献[J];世界历史;1980年06期
7 徐亦让;“两种生产”原理为什么不是“二元论”[J];哲学研究;1980年09期
8 高清海;论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历史唯物论通信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论书信介绍(摘登之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4期
9 艾福成 ,周宝余;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5期
10 宋士堂 ,李德茂 ,夏良才;宣传和实践唯物史观的先锋战士蔡和森[J];哲学研究;198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海云;;淮海战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杨X;;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公式和恩格斯的两种生产学说[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3 王爱和;;关于族体研究的一些想法[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4 肖占中;宋效军;;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信息战中的运用——兼论未来战争环境中的人、机结合[A];第三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5 萧超然;;李大钊与北京大学[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6 郑云德;;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几点诠释[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7 杨锡嘏;;李大钊对中国革命“特性”的探索[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8 谭双泉;曾静;;略论李大钊早期道德观[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9 李权兴;吴焕发;;李大钊伦理思想泛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10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变化—“革命主题”转换为“发展主题”[N];中国建材报;2000年
2 洪晓楠;“科玄论战”对中国文化哲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0年
3 李英梅;“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0年
4 晓音 李昕 常新;“中华恐龙园”带旺一方土地[N];华东旅游报;2000年
5 赵蓓;唯物史观的新发展[N];湖南日报;2000年
6 《求是》杂志课题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N];解放日报;2000年
7 何干强;纠正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种误解[N];社会科学报;2000年
8 赵小雷;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并非一丘之貉[N];文艺报;2000年
9 沈宝祥;恩格斯论唯物史观的形成[N];学习时报;2000年
10 罗燕明;马克思的产业理论[N];学习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平;李大钊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4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强;社会关系维度的哲学沉思[D];复旦大学;2004年
7 钱立火;《资本论》与唯物史观[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丹华;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赖恩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坚;西方现代广告:商品拜物教的传教士[D];暨南大学;2000年
2 郑s,
本文编号:2243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4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