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生态批评的后现代特征

发布时间:2018-09-14 18:37
【摘要】:生态伦理观大多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思维特征,以生态伦理观为重要理论基础的生态批评与后现代主义在很多理论主张上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反主体,寻求"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悖论式平衡;重解构,颠覆、消解现代理性"神话";促重建,重新确立后现代"有机主义";兴对话,以"自然"为核心之维实现多声部交响;等等,正是生态批评后现代特征的鲜明体现。
[Abstract]:Eco-ethics mostly embodies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st thinking, and eco-criticism and post-modernism based on eco-ethics show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in many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Speech", "Promoting reconstruction, re-establishing post-modern" organic doctrine","Promoting dialogue, realizing multi-voice symphony with "nature" as the core dimension, and so on, are the vivid manifestation of the post-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现代视域中生态批评的理论与应用研究”(09YBB125)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和谐文化视域中的生态批评研究”(08B092)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晓华;;后现代主义话语谱系中的生态批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于文秀;[N];光明日报;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3 李远行;传统复兴?现代化?──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体视角与功能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马杏苗;对现代社会合理精神基础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史玉民,魏则云;整体论思想的泛化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胡荣;;极权主义下的诗意与苦难——论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历史反思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雅芬;;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殷晓蓉;;“媒介帝国主义”和“数字鸿沟”——概念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分析比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陶火生;;自然的后现代返魅与资本的现代性危机[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泉生;郑艺群;;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6 周婷;后现代旅游观视野下的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8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宁宁;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划界[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海霞;;生态批评视阈下的《黑人小男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蒙雪琴;;何为通达“天城”之路?——纳桑尼尔·霍桑短篇小说《通天铁路》的生态意识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3 黄轶;;生态批评的偏误[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4 周海峰;;叶芝诗歌中的生态性[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张敬双;;回归自然——对《还乡》的生态主义解读[J];山花;2011年14期

6 赵牧;;何谓生态,批评何为?——论生态批评的源流、表现及困境[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7 邹丽丹;;生态批评的研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J];吉林教育;2011年05期

8 李卉;;生态批评的主要着眼点[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9 林峰;;关于标志的后现代主义[J];上海艺术家;2011年03期

10 王莹莹;;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野性的呼唤》[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峻;刘晓刚;曹霄洁;;现代科技革命与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发展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2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王宁;生态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刘文良;悖论式平衡:生态批评 理论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依可;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N];文艺报;2003年

6 ;文艺应有的绿色之思[N];中国艺术报;2006年

7 韦清琦;出走的批评意识[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2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5 刘国清;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吴景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双重变奏[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韩玉洁;作家生态位与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生态意识[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燕;《一岁小鹿》的生态批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宁;从深层生态学看《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对《鲁滨孙漂流记》的颠覆与超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覃春华;论卡明斯诗歌中的生态意识[D];贵州大学;2008年

4 魏伟;对《弗兰肯斯坦》的生态批评解读[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大艳;灭绝还是共存—《白鲸》和《怀念狼》生态文化主题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6 王蔚;《去吧,摩西》之生态主义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杉杉;从对立到和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齐文平;国内海明威生态研究评述[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何立强;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允丽;生态批评视阈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43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43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3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