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04 22:27
【摘要】: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应用文,如政府公文、经贸信函合同、新闻报道评论、法律文本等等,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美学效果,能够给读者以某种审美感受。本论文旨在从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入手,对比分析文学翻译中原文和译文的美学效果,从美学效果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有关规律。本文试图用综合法,借助于跟翻译相关的各个学科,如语言学、文体学、修辞学、文艺心理学、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理论等,并且以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结合为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克服单学科的局限性,用多学科的理论应对翻译跨学科的性质,以寻求进行翻译研究的一个较为新颖的切入点。 引言回顾了历史上翻译理论的发展进程,认为其总趋势是语文修辞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社会意识形态,或者说是从内部研究向外部研究的扩展。当然,各个理论流派是相互交织和影响的,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本文还对翻译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了述评。 第一章从宏观上探讨文学翻译,认为从根本上而言,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当中,文化障碍远远大于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在文化审美倾向方面,中国和西方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国重群体、整体、感性,而西方重个体、细节、理性。然而在某些方面,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与其所处的整体文化具有相互矛盾的悖论表现。 第二章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和翻译。这里只是选取了语言学的几个侧面,如语序、语用义的翻译。此外,还利用语言学和文学的交叉学科 — 文体学的理论,研究了文学作品中变异句式的翻译以及全文的简洁风格的翻译。语言学翻译理论一般追求译文和原文的对等。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和核心部分。着重从文学、美学、哲学、修辞学理论等方面探讨翻译,讨论了文学作品的特点、层次、读者的参与和读者期待、 WP=5 文学作品的本质和美学效果,然后提出了文学翻译中的全部意义和部分意义的概念。作者试图吸收多方面的相关理论,解释翻译中的两个主要程序 — 理解和表达,以期对于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这一章的最后用一个翻译实例论证了作者提到的相关理论。 第四章考察了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 — 意象性,以及文学翻译中意象的处理问题。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源远流长,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有其深刻的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渊源,关系到一部文学作品的成败与否。一种文化的读者期待既有可能排斥异类的文化意象,又有一定的吸收异类文化意象的能力。所以是否传译异类文化的意象,就要由译者在考虑到源语文化、原作者、原文特点、译文读者、译语文化的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然后做出决定。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使得直接传译异类文化的意象成为可能。 第五章考察了文学作品的另一个特点 — 多义性 — 在文学翻译中的表现。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是文学的本质之一,也是其魅力的体现,它决定着文学翻译不可能有所谓的“定本”。这一章用《静夜思》和其22种英译文说明了文学翻译中多译本现象的必然性和其存在的合理性。换一个角度看,某些一贯被人们批评的译文是可以接受的,也完全有它们存在的价值。 最后一章是结论,认为研究文学翻译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各科理论,拓宽研究视角。把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是一条可行的和实用的道路,而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可能是连接几种理论的结合点。从文学翻译的结果出发,分析比较译文和原文的美学效果,一方面可以对各种译文加以比较和评判,另一方面可以总结翻译的经验教训,从中觅得规律,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翻译研究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两点上:解释翻译现象和指导翻译实践。本文仅仅是从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这一较为具体的出发点入手,探讨文学翻译中的 WP=6 各种问题。然而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又牵涉极广,大到源语和译语文化,小到具体的文字甚至读音,还有不同文化中的层次不同的读者的教育程度和心理状态、心理需求等等,如此必然会联系到各科知识,这些都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仅仅是这一研究方向的一次小小的尝试,权作抛砖引玉,而未来研究的方向可以更宽广,研究的程度也可以更深入。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046
本文编号:2252117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04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左丽丽;从文本类型理论看“动态对等”与当代圣经汉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52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5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