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研究的承担

发布时间:2018-11-06 07:25

[Abstrac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军 ,饶青欣;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元视角下的文学研究[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5期

2 杜威·佛克马,张晓红 ,董方峰;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九个命题和三条建议[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尤战生;;文学研究的几种意识[J];中国研究生;2010年08期

4 Г.Н.波斯佩洛夫 ,宋若男;论文艺学的科学性[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5 刘辉;;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及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王宁访谈[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5期

6 张荣翼;;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实体、想象和体制[J];中州学刊;2009年04期

7 方成;;走向“文化病理学”的文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9年05期

8 吕娟霞;;西方生态批评述评[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张荣翼;张译丹;;文学研究的学科权力:知识转换和嫁接[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金依俚;文学研究方法综述[J];娄底师专学报;198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3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陆贵山;;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何休;;身份的转换及其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艰难选择——论何其芳现象(下篇:1942—1977)[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马驰;;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正天 徐燕来;当前文学研究中相关问题的理论讨论[N];文艺报;2005年

2 陈闻;性别文学研究与两性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张煜;文学研究的当代性与世界性[N];文艺报;2005年

4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5 黄震云;当前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两个课题[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刘悦笛;“全球化”和“拟像”时代的文学命运[N];文艺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小宁;文学研究开拓全方位视角[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南帆;研究方法、过度阐释与二元对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3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岚冲;语本: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涛;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张海燕;韦勒克“批评的概念”的文艺学及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素华;文学的图像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9 吴雪梅;格尔兹的仪式观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晖晖;文学研究术语“文学范式”何以可能?[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3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13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f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