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妙悟”与“直觉”的可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6 11:07
【摘要】:“妙悟”是严羽诗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禅、艺合流的内在理论基础。“直觉”是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普泛性概念。作为中文语词,“妙悟”与“直觉”不论从意义上还是从构成上都具有相似性。中国人以“直觉”对译西方的“intuition”似乎暗示了二者具有可沟通、可互释的广阔空间,现代学者在阐释“妙悟”和传译“直觉”时就展现了这一过程。分别以这两个范畴为基石的严羽、克罗齐诗学之间,就其整体意义和具体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可比性。 文章拟从词源学、译介学和接受学的角度考察中国译者将“intuition”翻译成“直觉”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从而引入到对“妙悟”和“直觉”这两个范畴的比较,但不将其局限于严羽和克罗齐的诗学理论之中,而是追溯“妙悟”和隐性的“直觉”理论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发展演变轨迹,以及“妙悟”与“直觉”在诗学层面上的可沟通性。
[Abstract]:"Miao Wu" is the core concept of Yan Yu's poetics and the internal theoretical basis of Zen and ar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tuition is not only the core category of Croce's aesthetic thought, but also a universal concept in western aesthetics. As a Chinese word, Miao Wu and intuition have similarities both in meaning and composition. The translation of "intuition" in the West by the Chinese "intuition" seems to imply that the two have broad space for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which is demonstrated by modern scholars in interpreting "Miao Wu" and "intuition". With these two categories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there is a great comparability between Croce's poetics and its whole meaning and concrete 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ymology, translatology and recep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amine the deep psychological basis of Chines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of "intuition" into "intuition", thus introduc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ategories of "Miao Wu" and "intuition". However, it is not confined to Yan Yu and Croce's poetics, but trac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iao Wu" and recessive "intuition" theory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iao Wu and intuition in poetics.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绍瑾;邓莉;;“妙悟”、“直觉”的互释性问题——兼谈严羽与西方诗学的可比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余玫;再释“妙悟”[J];思想战线;1998年S1期

3 刘松来,尹雪华;“以天合天”与“妙悟”之我见——中国古代艺术领域直觉思维理论溯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金华;;严羽的“妙悟”说与狄尔泰的“体验”说[J];求索;2008年11期

5 邱明梅;白石道人“妙”“悟”说[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6 杨冬梅;;论古典诗学“悟”范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张晶;;诗禅异同论——兼论严羽“妙悟”说的审美内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8 郭建平;妙悟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9 盖绍普;文学之道 贵在妙悟[J];学术交流;1994年01期

10 张吕;熟参·妙悟·兴趣——《沧浪诗话》对诗歌美学的独特贡献[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新;邹丽;;直觉模糊时态逻辑[A];模糊集理论与应用——98年中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2 释觉真;;辛词的悟性世界[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刘南生;;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卫红;;整个世界源自于美——费特自然抒情诗的诗性特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颖峰;;感性认识气[A];全国中医药研究生专辑[C];2005年

6 程瑶;;诱误习题在数学教学中的巧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7 周向林;桑建新;;双向素描教学概述——论素描教学中直觉感知能力和理智分析能力的平衡发展[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8 吕乃基;;论科学的发展规律[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9 袁庆福;;增强创新意识是实现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A];第七届全国口腔医院管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高显齐;;“三平”现象浅析[A];四川省诗词学会诗艺研讨会发言选登[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占;女性直觉也是一种困惑[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2 徐小明;别凭“直觉”做股票[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3 刘柳;耐克掌门人 从直觉走向理智[N];财经时报;2004年

4 周晖;凭直觉进入绘本的世界[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小雨;直觉和逻辑之于企业战略[N];商务时报;2007年

6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何山;临床直觉需要培养[N];健康报;2011年

7 唐蓓茗;决策依据:中国直觉VS西方数据[N];解放日报;2005年

8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好的直觉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范占英;王淑丽:凭直觉抓住潜质畅销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10 库兴;直觉与系统[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照日格图;直觉与创造[D];吉林大学;2009年

3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志颖;文学彼岸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5 崔鹏飞;空间设计基础教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刘全;基于tableau的自动推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高岩;基于模糊决策矩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10 陶悦;道德形而上学[D];黑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莉;“妙悟”与“直觉”的可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强东红;妙悟说的现代转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天华;直觉模糊推理与决策的几种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程涛;直觉模糊环境下粗糙集和概念格的构造[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璐;直觉模糊Choquet积分及其在语言量词上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汤小江;基于k阶关系的直觉模糊粗糙集[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7 居红秋;女性的直觉与文化的前卫性——唐颖新作《阿飞街女生》解读[D];吉林大学;2004年

8 高志海;直觉模糊熵、区间直觉模糊熵及其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贺鹏飞;格的直觉模糊理想(滤子)[D];西北大学;2012年

10 刘勇;文化直觉对高中学生创造力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14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14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6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