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比较文学观照下的文学史编写新方法论

发布时间:2019-01-11 10:14
【摘要】:“重写文学史”曾经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界一个热门的话题。虽然反响强烈,也涌现出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文学史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反思与建构始终不足,从而导致“重写文学史”渐趋冷却。本文旨在旧话重提,通过对“文学史”的本体思考、方法探索,企图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观照下建构一种更加逼近历史原貌、更加恢宏客观的文学史写作方法:这是一种大力借助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福柯后现代理论和新社会史的文学史写作模式,能够多维再现历时文化生态。论文最后一部分是对所提出的文学史书写新方法的现实尝试,通过对《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特定时期的接受史考察,解读当时的文学空间,从而例证上该理论方法的意义及现实可行性。
[Abstract]:Rewriting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as once a hot topic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lthough the response is strong and some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emerged, the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literary history is always insufficient, which leads to the cooling of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state the old words, and through the Noumenon thinking and method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o try to construct a more close to historical appearan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 A more extensive and objective writing method of literary history: this is a literary history writing mode with the aid of receptive aesthetics, new historicism, Foucault's post-modern theory and new social history, which can reproduce the diachronic cultural ecology.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is a realistic attempt to put forward a new method of writing the literary histor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the annoyance of Young Werther" in a specific period in China,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literary space at that time. Thus illustrat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method.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翠静;;从学术明星现象看大众文化的回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刘红军;沈玮玮;;中西视野下的荀子“礼法”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3 江泓;;电视新闻短评初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李书琴;钱宏;;试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典籍翻译策略之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7 左玉河;;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8 朱霆;;福柯权力空间理论的建筑学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俊明;;新诗史叙事场阈中的十七年诗歌[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龙永干;;蜕变的努力与“革命”的焦虑——鲁迅“左联”生存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建;;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走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任光宣;;儒家思想的遥远回声——果戈理的《与友人书简选》与孔孟思想[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7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8 孙瑞祥;;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崔保国;;理解媒介生态——媒介生态学教学与研究的展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钊;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胡洁雅;耐克品牌文化传播模式探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陈乐绿;上海品牌体育赛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407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07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5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