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四个作者与四个读者的对话:论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

发布时间:2019-02-09 18:18
【摘要】:任何一个文本过程,都涉及作者、读者、文本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组建成文本的一度框架。任何一个文学文本过程,都涉及三个隐含作者和三个隐含读者,他们组建成文学文本的二度框架。三个隐含作者分别是作者层面的隐含作者(构想作者),读者层面的隐含作者(推测作者),文本层面的隐含作者(理想作者),理想作者是构想作者和推测作者各种可能身份的虚拟叠加。三个隐含读者分别是作者层面的隐含读者(构想读者),读者层面的隐含读者(推测读者),文本层面的隐含读者(理想读者),理想读者是构想读者和推测读者各种可能身份的虚拟叠加。构想作者、构想读者、推测作者、推测读者组建成一个二度框架,形成一个方阵,每个都与其他三个发生对话关系,一度框架与二度框架互相投射,实现作者、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对话与交流。
[Abstract]:Any text process involves three elements: author, reader and text. Any literary text process involves three implied authors and three implied readers, and they form the second frame of literary texts. The three implied authors are implied authors at the author level, implied authors at the reader level, implied authors at the textual level, and ideal authors at the author level. The ideal author is a virtual superposition of various possible identities of the conceiving author and the speculated author. The three implicit readers are the implied readers at the author level, the implied readers at the reader level, the implied readers at the textual level, and the ideal readers at the text level. The ideal reader is the virtual superposition of various possible identities of the conceived reader and the speculated reader. The author, the reader, the reader is formed into a quadratic frame, a square matrix is formed, each has a dialogue with the other three, and once the frame and the second frame project each other to achieve the author. The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texts.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尚继武;;《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3 吴文薇;寻求中西叙事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关于建构中国当代叙事学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江守义;;论唐传奇内容模式的逻辑序列——唐传奇的叙事逻辑之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江守义;;唐传奇结尾的故事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陈庆泓;文学现代化的误区与“拿来主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江守义;;培养“文学能力”,提升学生素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程秀峰;;爱伦·坡作品后现代性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陈玉洁;;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5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6 曾玲琴;张亮;;追寻禅意的人生和艺术的自由——评杰罗姆·大卫·赛林格的小说《西摩:小传》[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8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洁;论《赎罪》中的不可靠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娜;“参与”与“超然”: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7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亢淑平;;关于叙事交流示意图的商榷[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亢淑平;;“第二作者”的诞生与叙述交流模式的改进[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陈蕾;;布斯“隐含作者”的概念溯源[J];皖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尚必武;胡全生;;西方叙事学界的“隐含作者”之争述评——兼纪念韦恩·布思去世两周年[J];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05期

5 马明奎;;试论隐含作者的叙述心理和叙述方式[J];集宁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6 尚必武;;隐含作者研究五十年:概念的接受、争论与衍生[J];学术论坛;2011年02期

7 张红霞;论“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8 曹禧修;小说修辞学框架中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J];当代文坛;2003年05期

9 王舟;;隐含作者的存在及意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S1期

10 刘亚律;;论韦恩·布斯“隐含作者”概念的无效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周发祥;比较文学:机遇与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赵琨;谈谈“身份理论”[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2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哠虎;论“隐含作者”[D];安徽大学;2012年

2 孔维玲;隐含作者:争论与前景[D];南京大学;2012年

3 张子昆;叙事交流情境中的隐含作者[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慧;“叙事作为修辞”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新艺;论叙事视角与创作心态[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春燕;“隐含作者”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委艳;修辞叙事学研究初探[D];兰州大学;2007年

8 刘艳梅;虚构的叙事 叙事的虚构[D];兰州大学;2008年

9 刘卫;“非正常人”叙述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孙尚前;论童话结尾的可读性与可写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19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19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0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