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3 04:40
【摘要】: 本文的缘起 本文是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的研究。此研究缘起于对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困境及出路的思考。本文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因其文艺政治工具论及庸俗社会学批评而在当今文艺学界备受冷落,但若就此便极端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意识形态观以及轻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则不啻是一种无知的行为。一方面,本文认为历史的创伤记忆、现实中的无力感以及一种审美独立性的主观幻象这三个因素导致了当前文艺学界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回避倾向,并从知识分子的绝对立场以及一种学理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正视和理解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本文认为一种被错误运用的反映论思想是造成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批评方法上乏善可陈的根本原因,并认为应从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一根本命题出发去重铸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批评武器。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反思,本文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上的探索成果视为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的基本内容 本文的内容从总体上分为上下两篇。 本文上篇是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艺意识形态性质及功能方面的论述的研究。把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与其功能区分开来乃是基于这一认识,即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虽然本身就意味着它是作为一种功能的存在,但这种固有的功能与文艺因明确地服务于某种(从根本上说是政治的)目的而被要求的那种功能是不一样的。根据这种区分,本文对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作为一种固有的功能)和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作为一种被要求的政治功能)进行了分别探讨。在第一章,即“文艺意识形态性质诸论”部分,关注的是文艺在何种意义上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进入考察视野的是卢卡契的总体论、巴赫金的文艺学隶属于意识形态科学论、阿尔都塞和马歇雷的“离心论”以及伊格尔顿的“生 产”论。在第二章,即“文艺意识形态功能诸论”部分,关注的是如何从文艺 的艺术特性出发去发挥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进入考察视野的是本雅明的技巧 (术)政治论、马尔库塞的审美革命论和萨特“介入”论。通过以上论述,本 文力图对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复杂性、多面性以及其蕴含的价值意义有一个远 较以往更为深刻的认识。 本文下篇是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批评方法及实践的研究。本 文认为,当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制约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角度把艺术界定 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时,他实际上也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文艺意识形态批评的 总蓝图。对于这个总蓝图,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 个基本原理上去进行理解的,从大的方面讲这本该没有什么问题,但庸俗马克 思主义之机械而粗糙的做法已经败坏了这个基本原理的名声;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局部到整体的更为细致的批评策略则大大加深了我们对 于这个基本原理的辩证认识。这当然不是说每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都展 示了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但如果把他们视为一个整体,这样一个近 乎完整的意识形态批评思路或许就得以显示出来:文本(内容及其形式,尤其 是形式)一(作者)世界观一阶级(层)或集团意识一文化革命。本文就以这 样一个思路作为参照,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文艺意识形态 批评方法及实践上的探索进行研究,从策略上讲,这项研究又将从三个环节上 予以展开(这三个环节并不截然分开,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在第一章即tt(作 者)世界观批评”部分,关注的是主要从文本与作者世界观的联系上去建构其 方法及进行实践的批评,进入考察视野的将是卢卡契的总体意识批评、萨特的 “存在的精神分析法”和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批评;在 第二章即“阶级(层)或集团意识批评”部分,关注的是主要从文本与阶级(层) 或集体意识的联系上去建构其方法及进行实践的批评,进入考察视野的将是巴 赫金关于拉伯雷小说的“狂欢化”批评、‘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及现代艺术阐 释、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方法和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批评; 在第三章即“‘政治无意识’学说”部分,关注的主要是从文本与作为终极视域 的生产方式的关系上去建构其方法及进行实践的批评,从目前来看,似乎只有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才能进入这个考察的层次。在这个考察中,上述其 他批评方法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再审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批判性考察,本文 试图寻找到一种能够沟通韦勒克所谓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总体性(辩证)批 2 评方法,并据此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阐释学展示为一条“不可逾越的地平线”。 最后,本文从伦理激情和知识欲望的有机结合的角度对上述西方马克思主 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进行了总体透视。本文认为,上述西方马克思主义 者都不是纯粹技术意义上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在他们的学术建构的背后, 始终都可以透视到一种非常寻常的伦理关怀,这是伦理激情和知识欲望的有机 结合,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延续。本文还从康德哲学的角度 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0
本文编号:2421186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0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娟;红色电影女性形象的建构和意识形态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1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2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