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终结论争的存在论反思
[Abstract]:Whether literature will end, the discussion that Hans Muller aroused in Chinese theoris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has not been answered very well. From beginning to end, literature is accompanied by the process of human existence,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basis of 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 thinking of analytic philosophy, from the viewpoint of existentialism, to respond to Hans Muller's wor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which is revealed by existentialism of literary root. It may be possible to seek a new way of thinking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view.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
【基金】:“上海市重点学科现当代文学 ( S30101) ”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J];文艺争鸣;2005年03期
2 李衍柱;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兼与J·希利斯·米勒先生商榷[J];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3 李夫生;;批判“米勒预言”的批判——近年来有关“文学终结论”争议的述评[J];理论与创作;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聂大海,吕蓓蓓;论语言意义的基本理念[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4 冯周卓;后现代文化与管理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聂世军;社科学术期刊的传播困境及路径选择[J];编辑之友;2003年05期
6 李明伟;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论”的宏大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夏志梅;彭光芒;;网络空间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朱河囡;网络发行之路[J];出版科学;2005年05期
9 鄂霞;李艳;;何去何从——也谈文学艺术终结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张力锋;专名指称理论:历史、现状及反思[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廖琳;龚启荣;;论罗素的逻辑主义[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芳;计算机引起的数学哲学反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梁栋;网络组织的兴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6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申载春;小说:在影视时代[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兵;模糊错误逻辑研究及其在防范证券投资风险中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2 张利芳;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朝洁;走向视觉文化时代的大众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4 郑茂;打在文明门面上的烙印:广告,,人类的乌托邦抑或灾难[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芳;解读网络原创文学的艺术性[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6 毛丽芳;读图时代与符号消费[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帆;我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冉儒学;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形态特征及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9 纪海虹;互联网交互与公共空间[D];清华大学;2002年
10 张
本文编号:2433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3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