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理论何为
[Abstract]:Visual culture is a kind of post-modern culture, consumer culture and mass culture. In the era of visual culture, visual thinking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logic have entered into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literature, thus changing the mode of production, narrative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of novels. In the face of this pattern of literary change,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should focus on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new media, and its research perspective can be adjust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ting culture and visual culture, between elite literature and popular literature, Between aesthetic analysis and ideological criticism. In this way, it is possible to activate the current literary theory and let it make a differenc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大众文化的冲击与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嬗变”(编号:07JJD751074)阶段性成果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邵燕君;;“先锋余华”的顺势之作——由《兄弟》反思“纯文学”的“先天不足”[J];当代文坛;2007年01期
2 陈思和;;我对《兄弟》的解读[J];文艺争鸣;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福;聊斋鬼狐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2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田文林;抗拒与变迁:中东经济现代化的多维透视[J];阿拉伯世界;2001年03期
5 何池友;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范导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金民卿;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史鼎新,何明升;网民在线活动研究述论[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10 林建华;论“修正组合型”的自由主义——兼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特点[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刘学军;超越传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后现代表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朱玉玲;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史晓玲;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透视[D];苏州大学;2001年
4 白旭东;现代西方文化的哲学反思与当前主导文化精神的确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5 李炜;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池莉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杜娟;死与变:论弗·伍尔夫小说中的存在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丁社教;生产力价值论[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9 储继红;永恒的潜在的结[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谢慧英;网络写作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蔡翔;专业主义和新意识形态——对当代文学史的另一种思考角度[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炯俊;;当代文学理论遭遇的困境与挑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孔伟;;视觉文化与艺术素质教育[J];电影评介;2008年20期
3 薛生健;;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困惑[J];东南文化;2007年02期
4 简德彬;惊起许多兔子让人们去追赶──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可能性”命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杨杰;;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的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张金海;王永华;;浅析“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湖南农机;2010年07期
7 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8 任仲伦;;关于文学理论体系化的方法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9 刘武;;哲学时代:作为一种自足体的文学与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1987年05期
10 竞文;文学理论建构各家说[J];文艺研究;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2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4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5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6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7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8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闵云童;探寻当代文学理论的深层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6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张玲;在探索中前行[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36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36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