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观念流变与文学人类学的兴起

发布时间:2019-03-08 20:09
【摘要】:以往对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多从知识全球化、地方性知识、本土文化自觉等人类学和外部的空间的概念进入,而事实上,"文学"一词的涵义在中西方都有一个从文献到语言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国文学研究也有一个从重文到重语的发展史。从与时间和自身密切相关的"文学"观念流变对文学人类学的产生做出探讨,可发现来自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内驱力。文学形态的多层次、复杂性为文学人类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而现代文学的革命性变化则成为文学人类学勃兴的现实促因。
[Abstract]:In the past, most of the studies on literary anthropology were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anthropology and external space, such as globalization of knowledge, local knowledge, self-consciousness of local culture, and so on, but in fact,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literature" has a history of development from literature to language art in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re is also a history of development from "heavy text" to "heavy languag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ime and itsel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mergenc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and finds out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discipline itself. The multi-level and complexity of literary form has laid a solid histor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is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while the revolutionary change of modern literature has become the realistic cause of the prosperity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08XZW003) 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论的发生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ZK0974)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丁鲁;;世界形势下的中国文艺复兴与诗歌复兴[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2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谈凤霞;“人”与“自我”的诗性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赖翅萍;未竟的审美之旅[D];河南大学;2007年

6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8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陈祖君;论汉语文学期刊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少四;报纸娱乐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高锋;生存还是死亡[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金晶;《追忆似水年华》与《尤利西斯》形式问题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罗亚辉;东方不是东方[D];河南大学;2007年

6 刘敬敏;男女双性话语下的《聊斋》婚恋小说[D];青岛大学;2007年

7 曹文秀;论叙述语式[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晋芳;论鲍曼的现代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松麒;工业化社会下的畸形性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霍盛亚;《达芬奇密码》的逼真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辽;文学观念的变革和乖谬[J];学术论坛;1987年01期

2 何志云;文学观念的更新与辩证精神[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1年03期

3 李亦园;文学人类学笔谈(三则)——文学人类学之我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李文睿;文学人类学——一种新的知识体系[J];民族艺术;1998年01期

5 段从学;探索的历程与批评的魅力——读《文学人类学探索》[J];民族艺术;1999年02期

6 潘倩菲;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走向[J];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03期

7 夏敏;首届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简介[J];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02期

8 王倩;唐启翠;;中国第三届文学人类学年会召开[J];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01期

9 吴元迈;二十世纪文学观念的格局——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2期

10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田野与文本之间[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梅;;梁启超“三界革命”与现代汉语语境文学观念的发生[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卢燕平;;盛唐诗人审美心理论[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3 何向阳;;历史的“张看”——评张一弓《远去的驿站》[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4 仇鸿伟;;传统文学与文学传统[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郑体武;;新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理念(发言摘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均照;;“郭沫若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讨论会简介及部分代表发言摘登[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7 许民彤;;《废都》归来,争议未脱窠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8 邹然;;六朝《诗》说揽胜[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罗云锋;;综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兼及考据化学术背景对文学史书写的影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章罗生;;文学观念的革新与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平;文学观念问题是根本问题[N];文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郑文丰;用生命感受一切可能性[N];贵阳日报;2010年

3 田忠辉;网络语境下:“80后”写作对中国文学观念的拉动[N];文艺报;2009年

4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记者 莫俊;表述“中国文化”同享研究成果[N];南宁日报;2010年

6 叶舒宪;典范转移:从民族文学到文学人类学[N];文艺报;2010年

7 ;狭隘的文学观念造成本土畅销书缺失[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胡鹏林;文学观念的两种思维模式[N];文艺报;2006年

9 段崇轩;融通:评论家的一种能力和境界[N];文艺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蕾邋薛颖旦 实习记者 郑其婷;青春文学,给孩子可乐还是果汁[N];新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2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马建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毛新青;刘师培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木青;分歧与尺度[D];苏州大学;2008年

7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成玮;宋初诗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庆;在冲突中演变、在融合中超越——论“五四”文学观念的整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左鹏;一种神话仪式理论的文学人类学意义[D];河北大学;2009年

3 刘淑青;新时期文学中人性观念的复苏与拓展[D];山东大学;2005年

4 彭公璞;论西汉散体大赋的形成与衰微——以文学观念为中心[D];武汉大学;2004年

5 仕永波;菰蒲深处的温润秀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丹;文学观念的嬗变与艺术境界的差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金来;论文学的精神生态价值[D];苏州大学;2009年

8 万水;论新世纪文学的文学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凯华;周作人与“左翼”(1927~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淑兰;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奇幻小说[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37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37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a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