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人学内涵
[Abstract]:The polyphonic theory constructed by Bakhtin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Dostoevsky's novels has profound humanistic connotation. This theory emphasizes that the uniqueness of each individual's living position results in the diversity of individual survival and the diversity of values, and that the world of life is a polyphonic world formed by the voice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Therefore, the existence of everyone is co-existing with others, "I" can not survive without "others", "I" must listen to "others" voice, and "other people" dialogue to achieve their own existence value; I also have to listen to the judgment of others and have a positive dialogue with others in order to clearly understand myself and draw a complete image of myself. Thus, everyone living in reality has a polyphonic life. Understanding the humanistic connotation of this theory will help us to enter the polyphonic world of Bakhtin more deeply.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玄;科学的智慧 艺术的精神——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唐玉清;生活在此处——论戴维·洛奇小说中的偶然性[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3 吴亚平;论自然的属性及环境法的理念[J];东南学术;2002年05期
4 闫守轩;知识观的转向与教学改革的深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5 高水红;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一个导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6 苏国勋;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7 郑杭生,杨敏;现代性过程与社会学理论的个性——社会互构导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之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胡建新;实证方法在知识社会学中的地位演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9 郭强;古典知识社会学范式建构的知识线索[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10 高鸿;;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J];教学与研究;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学东;近代科学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与演化[D];山西大学;2004年
8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2 韦柳忠;知识社会之中轴原理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3 冯浩斌;浅析“思想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邹顺宏;后现代科学观——费耶阿本德与拉图尔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谢惠加;知识产权法公有领域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张立军;体育训练中科学概念建构之分析——“马家军”案例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彭阳红;知识的个性化与教育学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飞;意识形态分析:一个知识社会学视角下的探索[D];安徽大学;2005年
9 黄伟程;从“强纲领”到“科学的文化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10 石贤泽;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军;;构筑中西文论的对话平台——评杨立民的《文学活动的多维阐释》[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2 吴昊;;文本语境与复义[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陈旭光;;论艺术创作中的“对话”与“潜对话”[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陈素红;;文学文本翻译的维度和角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3期
5 周丽娣;;浅探小说中的声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6 姚国松;卓霞;;文化批评入门之书:评《文化批评关键词读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崔小清;;文学作品中“隐含作者”概念之辨析[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卫东;;文学的二重性——简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超审美意识形态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2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4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易晓明;疏离、边缘化与文学的自主[N];文艺报;2002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丁国旗;学术创获源于“对着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8 周启超;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的基本旨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关于“俄罗斯当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研究”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四川大学 冯宪光;作为间性文本存在的摄影文学[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5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修倜;论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郝春燕;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洁;巴赫金视野下《喧哗与骚动》与《秦腔》复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林卫星;论巴赫金诗学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1年
3 武耀博;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与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陈然兴;形式即边缘[D];西北大学;2007年
5 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元厂;美丑并存 庄谐共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江珊;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胡艳兰;20世纪西方对话理论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9 周凡雅;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说翻译批评[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37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37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