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神圣性简论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reflection on the phenomenon of sanctity, secular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in present art works. First of all, through the definition of artistic sanct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artistic holiness from the origin of art. There are at least two key factors in artistic sanctity: first of all, The creative subject feels the "spirit" from the life and expresses it through the artistic works; Secondly, the audience accepts the divine designation issued by the wor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istence of "Spirit", which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artistic sanctity, and describes the track of the gradual loss of artistic holiness through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religion and between art and man. The emphasis of the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anctity of religion after the rapid change of modern society. The modern way is to create a kind of defamiliarization effect through metaphor, as the resistance of man-made reason in the real world. After the rope of the original religion bound people was broken free, people awakened one after another, and the revolution of modern society made people go on the road of being different, and the secularization of art met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after they woke up, and the secularization of art met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after the awakening. So there are two sets of rules of the game in the field of 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uman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article further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anctity of art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its ways, and the secularization of art. Life and even the disappearance of artistic boundary mak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sanctity of art, and the demand of holiness meets the general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when the artistic sanctity comes into being.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Heidegger's and Martin'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anctity of art is still a way of 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human and social reconcili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 true artist should open up a strange field to the people who love it by opening up their daily crude material world to the people who love it and "meet" them. Sacred art must incorporate itself into the open realm of nature.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月;;对科学技术介入下艺术审美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6年11期
2 陈磊;;吹制玻璃艺术的奇妙魅力[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周玫;;论网络时代艺术审美之转型[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4 黄桂娥;;郑板桥的艺术思想[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5 许剑萍;现代设计中虚与实的艺术审美[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6 赵劲;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贾涛;;游于艺,成于乐——孔子艺术审美标准论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张艳红;;谈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气质的培养[J];艺术教育;2006年09期
9 司徒慧明;;关于艺术审美的大众性与个性[J];河南科技;2008年08期
10 王海燕;;席勒作品在艺术审美上的新追求[J];艺术探索;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晏青;;身份焦虑与艺术审美的置换策略——新世纪以来抗日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生产与转换策略[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叶纪彬;;论艺术审美反映论三个理论层面及其相互关系[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赵钲;;指为心画 妙夺天工[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孙成林;;论书装艺术审美客观标准的多重性[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5 张居华;;关于建立艺术情象学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龙玉良;;苗族服饰美刍议[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7 宋生贵;;发现优势 坚持创新 走向超越——再论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8 亢宁梅;;空间·场所·人——兼以淮安古镇淮楼广场设计为例[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9 刘福民;;亲世俗 趋时尚 多戏说——对京剧传统的一种别样观瞧[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陈文育;;审美距离的当代演绎[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民彤;我们还有没有艺术的趣味[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科学松鼠会成员、遗传学硕士 游识猷;他比她,更艺术?[N];东方早报;2011年
3 周熠;带涩味的艺术审美[N];中国邮政报;2003年
4 董智敏;书之美[N];山西日报;2000年
5 易新生;技法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N];美术报;2006年
6 苏妮娜;主旋律:精神诉求与艺术追求的双重变奏[N];中国艺术报;2011年
7 朱中原;一个人的书坛[N];美术报;2006年
8 王英琦;重构人类诗意的家园[N];人民日报;2007年
9 邢煦寰;美学需要走向行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吴祚来邋(中国艺术研究院);《蜘蛛侠3》给国产大片上了一课[N];广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殷波;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陈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韩勇;青岛景观环境与建筑设计艺术[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池大红;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两副镜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妍妍;卢梭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邓剑虹;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8 丁俊苗;《玉溪生诗笺注》注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苏振宏;艺术—审美视阈中的北宋道教与文学[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天召;宗白华艺术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林丹丹;网络文化与当代艺术审美[D];暨南大学;2004年
3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4 徐慧颖;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美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小艺;论中国白酒包装设计的艺术特色[D];苏州大学;2007年
7 罗子婷;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蕴与文化特征[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8 张小娟;造物生人之初意[D];北京服装学院;2008年
9 郝美云;让心灵感动的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董双叶;“中国现代艺术”还是“现代中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37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37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