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嬗变的痛苦——文学的反思
[Abstract]:As China has an exceptionally long history and rich traditions, reform is not easy. Men cut the braids, letters and good old customs are still; women no longer wrapped feet, psychological shackles still exist. It was Mr. Lu Xun who cursed maliciously: only moving a table would require almost blood.
【分类号】:I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密;;浅谈新媒体艺术对当代审美观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1年08期
2 张凤英;王宏燕;;浅议文学翻译的移情[J];学周刊;2011年07期
3 李子芯;;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阿来;;文学和社会进步与发展——在中意文学论坛上的演讲[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6期
5 李金来;;文学的自身及比较优势的精神生态价值研究[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6 李金来;;文学现实境遇的精神生态价值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7 宋杨;;文学与人的生命存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8 杨晓新;;论文学的感性特征[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续小强;;意见与文学[J];名作欣赏;2011年22期
10 祁晶;房基;;文学和哲学视野的关于诗意性的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裳裳;;论文学的日常性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张保守;;文学不能忘记生活[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陆贵山;;文学与先进文化[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顾祖钊;;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历史范畴的二重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孟凡君;;简论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吴光正;;必须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性质[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艾斐;文学:从时尚走向时代[N];人民日报;2005年
2 江岳;文学的故乡[N];人民日报;2005年
3 吴锡平;文学的泛化及其命运[N];人民日报;2005年
4 艾斐;从时尚走向时代[N];山西日报;2005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张英;奇幻文学:虚拟的世界让人如此疯狂[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6 张婷婷;文学“边界”问题论争[N];文艺报;2005年
7 方伟;文学是不可替代的[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江湖;“新世纪文学”和“文学新世纪”[N];文艺报;2005年
9 马相武;新技术承载文学新成员[N];张掖日报;2005年
10 韦霞 黄土路 彭匈 庞白;文学与记忆[N];广西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余晓明;文学生态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文革;文学梦的审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桑海波;一兵双刃:音乐与文学之比较及基本关系定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6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7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8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形态的转折[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索龙高娃;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辨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龙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不平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霍俊国;文学格式塔中的场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坤;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暴力现象探析[D];扬州大学;2005年
5 成湘丽;对媒介转换中电影和文学关系的透视[D];新疆大学;2004年
6 金晶;实践于徘徊之中[D];厦门大学;2009年
7 杨兰;当下文化语境中电视与文学的互动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艳;从观念和媒材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大伟;论詹姆逊的文学叙事理论与批评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珊珊;色彩与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51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5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