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两难”结构的中西变体与“大团圆”结构的文化社会机制——高乃依戏剧与元剧结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07 19:50
【摘要】: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家高乃依在其戏剧中设置了十分明显的"两难"结构模式,而在中国元代的许多戏剧作品中,也存在着相同的结构模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似,以及基于叙事必要的文本体制安排,即高乃依戏剧所遵从的"三一律"和元代某些结构严谨、篇幅相对短小的戏剧的文本体制。此外,高乃依的戏剧虽多为悲剧,却有许多被安排成"大团圆"式的结局,而这恰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本文从中法戏剧各自的受众成分及其审美心态方面对造成这种相似现象的原因展开讨论。
[Abstract]:Gao Naiyi, a classical dramatist in France in the 17th century, set up a very obvious "dilemma" structural model in his plays, and in many drama works of the Yuan Dynasty in China, there was the same structural model.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lies in the similarity of a certain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the necessary tex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based on narration, that is, the "three uniformity" followed by Gao Naiyi's drama and some strict structures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text system of a relatively short play. In addition, although most of Gao Naiyi's plays are tragic, many of them are arranged as "happy" endings, which is also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is similar phenomenon in terms of the audience composition and aesthetic mentality of French drama.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
【分类号】:I0-03;I106.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李志红;高霞;;“人鬼情未了”在中国[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3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4 张丰君;;论《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5 孔庆庆;;《聊斋志异》中的世情悲剧意识及其消解方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7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桂闯;;论《天狗》的现代性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顺庆;;唯科学主义与中国文论的失语[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周安华;;电影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视界[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乐黛云;;王国维——汇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驱[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陈乃焕;;丑角——浅谈丑角的作用及表演中[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5 张文彦;邓天颖;;中西比较: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弱化与强化[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王军;;中国古代农耕图像初探[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7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李建军;;文学之病与超越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9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7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温静;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倩;论狄更斯《圣诞赞歌》的浪漫主义倾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高峰;论苏轼散文理论的继承与创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海;开头几句话[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2 陈`,

本文编号:2495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95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2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