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再思考
[Abstract]:The subject orient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debat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literature, the aim of the "common development" i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emise of the "interdependence". In addi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new subject, is a unique research perspective which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study of the literary theory, th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 with the world literature; the multi-span, In particular, the cross-cultural and cross-discipline is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the hot spot of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new centur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with great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present literature research.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C0089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汉文;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2 赵毅衡;;是该设立比较文学学科的时候了[J];读书;1980年12期
3 胡铁生;;多元民族的整合及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学发生学的全球化因素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孙伟平;;“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乐黛云;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6 胡铁生;;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论美国华裔作家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7 党圣元;;对话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之生成[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1期
8 亨利·雷马克 ,张隆溪;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J];国外文学;1981年04期
9 胡铁生;论文学发展与全球化因素的互动关系——中美文学发展史中全球化因素的对比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5年02期
10 胡铁生;;论文学话语权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转向[J];学习与探索;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胡铁生;对全球化的悖论及中国发展的再思考[J];东岳论丛;2004年06期
2 胡铁生;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背景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胡铁生;;多元民族的整合及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学发生学的全球化因素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孙伟平;;“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胡铁生;奥尼尔的社会悲剧观——兼评社会悲剧《长日入夜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6 胡铁生;是虚无,还是硬汉?——再论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胡铁生;论美国文学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1期
8 方汉文;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辩证观念[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2期
9 乐黛云;互动认知(Reciprocal Cognition):比较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哈旭娴;;全球化语境与中国的比较文学[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李定清;;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J];文学教育(上);2007年09期
3 仵从巨;管恩森;;对教育部推荐的两部比较文学教材的评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02期
4 刘介民;;“危机说”的谬误——兼斥比较研究的困惑、焦虑[J];江汉论坛;2006年07期
5 钟厚涛;;在对话中寻求未来生机——第五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纪要[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4期
6 胡铁生;王萍;;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刍议——兼论比较文学学科的生存空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6期
7 穆雷;20年来比较文学的发展对我国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影响[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8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跨越性”特征与“变异学”的提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6年01期
9 王宁;外语院系比较文学学科的特色和发展前景[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2期
10 张能泉;;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补——评潘利锋教授《全球化语境与东西方文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华;;比较文学学科自身内在的悖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姚文放;;关于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孟庆伟;;关于“学科定位”问题的一点看法[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5 吴艳东;;挑战与对策:全球化语境下的科学社会主义[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6 韩布新;;从几种分类代码看心理学的学科定位[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任文利;;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话语:儒家性善论的重新解读[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彭吉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9 秦红岭;;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认识与构建[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耀文;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沈彬 贵州日报;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报道变革[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3 钱中文 童庆炳 黄卓越 (俄罗斯)M·苏达科娃 刘象愚;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文学与人[N];社会科学报;2001年
4 记者 刘構;探求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之路[N];文艺报;2001年
5 ;追寻全球化语境下的新豫商[N];经济视点报;2005年
6 云德;不能缺失的文化视角[N];文汇报;2008年
7 毛嘉;学科定位的“模糊”[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8 钟厚涛;比较文学的焦虑与中国学者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王杨;《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 关注文化发展的前沿课题[N];文艺报;2008年
10 张涛;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朱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生代电影文化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恒田;全球化语境下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程现昆;科技伦理研究论纲[D];吉林大学;2007年
8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9 钱春莲;中国新影像:全球视野与民族认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10 汤筠冰;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国兴;一般法理学如何可能[D];吉林大学;2007年
2 江俊丽;全球化视野下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 牛海彬;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D];山西大学;2003年
4 胡兰贞;探究水彩艺术的中国语式[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于巧丽;文化身份的自我探寻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小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D];青岛大学;2007年
7 蒋涛;犯罪本质特征之社会危害性——在全球化语境和社会转型背景下论社会危害性[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8 文雅;城市中学生民族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关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
9 王勐;当代中国电影全球化理论与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丽帆;乘之愈往、识之愈真[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505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0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