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终结论的文化溯源与理论重思

发布时间:2019-07-04 17:28
【摘要】:随着现代性的失范以及消费主义时代的莅临,文学艺术从表征领域的中心滑向了边缘;文学艺术的自律性在消费主义媚俗文化,特别是电子媒介制造的影像符号中遭遇解构。文学艺术必将继续存在,但其引领人类文化精神价值的历史使命却已完成,这是文学终结论所试图表达的本质意义。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modernism and consumerism, literature and art slide from the center of representation to the edge, and the self-discipline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deconstructed in consumerism vulgar culture, especially in the image symbols made by electronic media. Literature and art will continue to exist, but its historical mission to lead the spiritual value of human culture has been completed, which is the essential significance of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婷婷;;管窥西方18世纪赞助制度与音乐的关系——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王守仁;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与中国社会现代价值观的构建[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4期

4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陈力,陈志鑫;卢卡奇“物化”理论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一峰;传媒即体验[D];浙江大学;2006年

2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3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5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丹;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郝近瑶;西方先锋派音乐不确定性特征的美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朱亦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彭勇;古典的“眼泪”[D];厦门大学;2006年

5 李广平;世纪末的唯美主义狂[D];湘潭大学;2003年

6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9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D];苏州大学;2001年

10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仕华;;扩张的虚无——论文学研究的泛文化症候[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郭富平;;历史主义文学观的理论启示与话语困顿——以两部典型文论教材为对象[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3期

3 宋卫红;朱霞;;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中的身体政治学[J];西藏研究;2011年04期

4 胡斌;;身体“炼狱”中的知觉体验与道德困境[J];东方艺术;2011年15期

5 周敏;;“文学”研究的方向——胡伯特·兰高尔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6 赵毅衡;;都是“审美”惹的祸:说“泛艺术化”[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7 段炼;;视觉叙事的结构与话语[J];美术观察;2011年08期

8 李长生;;重述“图画转向”[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9 泓峻;;对30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两次范式转移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牛寒婷;;重返文学批评的场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帆;文化研究:打开了什么?[N];文艺报;2005年

2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3 杨扬;文化研究:谨防庸俗社会学回潮[N];文汇报;2003年

4 贾蕾;文化研究与中国走向世界[N];文艺报;2004年

5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6 王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1年

7 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胡菊兰翻译整理;电子媒介·文学危机·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崔立秋;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N];河北日报;2006年

9 解玺璋;文化研究译著再度走红[N];北京日报;2001年

10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7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凤英;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左少峰;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纪晓玲;女翻译家冰心及其译作《吉檀迦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薛丽萍;从文化视角比较简·爱和林黛玉的不同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健平;《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8 雷洪梅;媚俗: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考察[D];西南大学;2008年

9 张云;大卫·霍克斯翻译《红楼梦》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的研究:文化研究视角[D];扬州大学;2008年

10 龚婷;颠覆与突围[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0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10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6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