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发现和疏离——巴赫金《拉伯雷研究》狂欢话语的意义与局限
【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分类号】:I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禹建湘;;后现代语境下乡土想像的新方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单中惠;勾月;;近代欧洲绅士教育简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刘湍康;张永清;;《廷臣论》中的贵族理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郭雪峰;;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几点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春生;;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个体精神[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周春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诗性智慧的历史透视[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10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7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雪岚;超越文化[D];厦门大学;2000年
9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戴红霞;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英公示语翻译[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艳丽;觉醒在新南方:关于尤多拉·威尔蒂《乐观者的女儿》的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晓明;故乡面与后现代的恶之花——重读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赵心宪,陈孝军;沈从文乡土小说模式的三种意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周景雷;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3期
4 ;众说纷纭谈《秦腔》[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4期
5 易竹贤,陈国恩;《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作品”吗?——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中的观念与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亚平;;狂欢理论的有效性及其阐释边界[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2 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J];江汉论坛;2001年10期
3 徐妍;;批判、超越与开拓:巴赫金多元视阈中的话语面相[J];江汉论坛;2009年09期
4 夏忠宪;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创见[J];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5 秦勇;;狂欢中的躯体——巴赫金躯体理论渊源初探[J];新东方;2008年10期
6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7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蕴涵[J];小说评论;2010年S2期
8 邹赞;;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钱中文;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作者——巴赫金的叙述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10 夏忠宪;拉伯雷与民间笑文化、狂欢化——巴赫金论拉伯雷[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颖;;关于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思考[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优秀论文集[C];2004年
2 孔德安;;关于我国民间文化在产业化发展趋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A];2004年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全省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获奖论文集[C];2004年
3 李细枚;;传统文化呈异彩 民间艺术谱新篇[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4 丁宗伟;;浅谈如何培育发展民间群众文化[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赵莹莹;;民间文化的另一典型——试论会道门文化及其特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张鹏宇;;民间文化与旅游及其产品开发[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玖香;;碧石渡镇民间文化活动调查与思考[A];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C];2001年
8 马知遥;;寒食、清明的人文传播和现代传承——以山东当地清明节习俗为例[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9 金煦;;民间文化 与时俱进[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游自荧;陈泳超;;“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大事记[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冀文海;保护民间文化遗产需要法律盾牌[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2 刘德伟;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得到认定[N];中国艺术报;2007年
3 记者 刘先琴 李可;河南认定和命名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N];光明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杜再江;我省7名民族民间艺人上榜[N];贵州民族报;2007年
5 记者 陈茁;民间文化之乡越来越多[N];河南日报;2006年
6 徐冠一;三十九位传承人脱颖而出[N];吉林日报;2007年
7 潘英 郑英;13项江阴民间文化申报省级“非遗”[N];江阴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婷;散落民间的“珍珠”亟待串成项链[N];文汇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海峰;她把“小河美女”请到美国展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10 民革上海市委会;扩大上海与台湾民间文化交流的建议[N];联合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6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许丽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吕佩爱;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新;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峰;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D];河北大学;2004年
2 梁艳;巴赫金小说哲学的双重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邹洁;从2005年湖南卫视播出的《超级女声》节目透视大众狂欢心理[D];四川大学;2006年
5 但柳松;试论对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关怀[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苏彦锋;安全关照义务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7 孙幼娇;对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思考[D];苏州大学;2004年
8 沈辉香;论人文关怀与教师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佳丽;网络恶搞现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马建国;被遗忘的声明[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6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3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