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批评的审美评判功能
【作者单位】: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常规课题“艺术审美价值问题与文艺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FJCGGJ11-039)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志亮;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折射的时代精神[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俞珏;思维模式对汉语和英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4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石明圆;“雷雨”意象的文化阐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林潇;;建立中国园林景观评论学的构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王斌;运动直觉的理论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陈景春;试论审美体验的传播[J];编辑之友;2005年01期
10 魏长增,张品;工业设计与产品语义学[J];包装工程;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鹏;;消费性产品情趣化设计方法探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王希富;;中国传统民居室内装饰陈设[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王建舜;;云冈石窟双窟造像的审美文化研究——模式、分解与对称、互补[A];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2005年
4 王书万;;苗足刺绣的色彩应用[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侯凤仙;叶宛茵;;浅议我国品牌成衣的色彩策划[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孙迎;;清水出芙蓉——浅析亚洲美白形象的流行[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米宝山;;汉字在纸品包装中的应用[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8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4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5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6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7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9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舒波;符号思维与建筑设计[D];重庆大学;2002年
4 姚丽萍;从受众选择角度对电视新闻编辑的考察[D];暨南大学;2003年
5 郭琼;家具展览会展示设计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6 方翔;对板式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探讨[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7 詹冬华;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卜庆安;屈大均诗歌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晓春;叶燮《原诗》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英;排球二传队员的观察力及培养对策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寒婷;;重返文学批评的场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2 秦桂平;;文学批评的标准之思——从“文学性的扩张”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喻琴;;弗莱文本思想生成的理论前提[J];阴山学刊;2011年03期
4 秦妍;;试论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差异性[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路静;;读者反应批评:对读者的多重解读[J];求索;2011年07期
6 赵先政;;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学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1年07期
7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卫华;;文学批评主体性的张扬——金圣叹、罗兰·巴特、希利斯·米勒文学批评观之比较[J];理论学刊;2011年06期
9 梁鸿;;回到语文学:文学批评的人文主义态度[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10 任桂燕;;阅读与文学接受理论初探[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家宏;文化建构中文学批评关注什么?[N];文艺报;2005年
2 梁鸿鹰;强化文学批评的现实力量[N];人民日报;2009年
3 张梦阳;从求爱方式说到文学批评[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刘晓丽;理论的误用与文学批评实践[N];文汇报;2010年
5 陈树义;文学批评的两个判断力[N];太原日报;2010年
6 高楠 王纯菲;文学批评的无用、用与有用[N];文艺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研;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担当[N];辽宁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研;当下的文学批评并非真正的多元化[N];辽宁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研;文学批评应具有探索意识和争鸣意味[N];辽宁日报;2011年
10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何平;文学批评如何重建[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8年
4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8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9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2 蓝爱国;当代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身份意识[D];中南大学;2005年
3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定青;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D];湘潭大学;2005年
8 卢凤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野与文学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晔;对“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争论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勇宾;文学与法律的对话[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6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3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