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张力之美的生成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分类号】:I0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苏华;;小说情节理念的新变化[J];小说评论;2007年03期
2 王少瑜;浅谈小说第一人称的视角越界现象[J];阅读与写作;2005年10期
3 吴斌卡;;略谈小说情节的淡化[J];小说评论;2008年05期
4 赵运通;;小说写作技巧讲座[J];牡丹;1994年02期
5 赵振汉;小说情节论[J];远程教育杂志;1997年06期
6 孟庆晃;;小说阅读中之叙事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3期
7 张艳梅;;现代小说的情节[J];长春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李洁非;情节为本——小说赖此成为艺术[J];小说评论;1990年06期
9 李晓华;;关于“文学”的当下阐释与界定——兼谈文学的生存理由[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6期
10 吴滨;;小说的阅读与鉴赏浅议[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吴士余;;重视人物关系的典型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3 刘鸿庥;;关于文艺源泉问题的思考——兼与钱念孙同志商榷[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4 李志宏;;文艺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的科学化阐释[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屈海燕;;马原与毛姆的叙事艺术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7 赵牧;;文学教育:关乎我们的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胡殷红;手机短信小说进入评论家视野[N];文艺报;2004年
2 吴长青;小说叙事的边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徐敏;交通改变世界观[N];中国交通报;2010年
4 吴子林;消费时代的小说创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王晓路;遭遇西方:规范与入口[N];文艺报;2005年
6 赖大仁 许蔚;构建和谐社会与文学反映社会矛盾[N];文艺报;2005年
7 赵宪章;也谈思想史与文学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南开大学 陈欣;摄影文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影像文本[N];文艺报;2002年
9 本版编辑 于平 肖云儒 王敏 廖奔 刘仲宝 彭加瑾 欧阳逸冰 彭加瑾 程式如;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巡礼[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李琳;文体形式比较与文化精神阐释的结合[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形态的转折[D];四川大学;2003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秀丽;克里斯蒂娃解析符号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烨琳;时间之流与生命之舟[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高菡;小说情节发展的转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万克领;论小说叙事的叙述主体[D];山东大学;2005年
4 荣吉;论图像文化语境中小说叙事的变化[D];扬州大学;2009年
5 吴琪;叙事学视野下的小说情节[D];四川大学;2003年
6 池景彦;聚焦叙事的伦理意蕴[D];扬州大学;2010年
7 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静超;文本结构与接受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9 杨春;论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文本的理解[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军;戏剧文本的文学文体分析模式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39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3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