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两种人物观与叙事动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7 22:14
【摘要】:叙事学中,"心理性"人物观与"功能性"人物观的矛盾由来已久,对二者背景的分析将触及深刻的文化神经。二者的分歧在于文本之叙事动力问题。性格逻辑对文本的驱动不过是一种表象,其力量正来自话语强制力的馈赠,这种复杂的理论调和对于解决现代叙事学中两种人物观的对立或许是一种出路。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继武;;《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孙甜甜;;论《聊斋志异》的“戏言生事”叙述模式[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3 吴文薇;寻求中西叙事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关于建构中国当代叙事学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江守义;;论唐传奇内容模式的逻辑序列——唐传奇的叙事逻辑之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江守义;;唐传奇结尾的故事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祖君;;写作文化及其传播论略[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亮;;维米尔家世考疑:一种文化地图的方式[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孟宪平;;荒野及其在西方风景画中呈现方式研究[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7 吴文虎;黄桂萍;;草根文化浪潮里的声像本质——播客社会文本的意义解读[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今;;晚清语境中的鲁滨孙汉译——《大陆报》本《鲁滨孙飘流记》的革命化改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9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李卫华;;文学性:从“唯一特性”到“家族相似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4 黄必辉;从《帕梅拉》看塞缪尔·理查逊的女性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涂兴凤;论王蒙的《红楼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曾秋霞;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蝇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褚斐青;论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文娟;南帆文艺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奇男;论王统照的和谐美学观[J];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李笑一;对旅游活动中文化传播机制的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段祯;;《武威汉代医简》“和”“合和”正义——并就有关句读与张延昌先生商榷[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松下幸之助;;我是如何摆脱矛盾困扰的[J];中外管理;1994年10期

5 莎莎;装憨的逻辑——《官道》性格推理[J];阅读与写作;1996年09期

6 李帆;浅析林风眠的构图特色[J];南昌高专学报;2002年04期

7 李媛;试论佛、道、儒的冲突与调和对禅宗思想的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吕威伟;;色彩调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J];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宓胜杰;宋红毅;赵庆;;论展示环境的色彩设计[J];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期

10 宋伟琼;贺方润;;清季张之洞调和汉学和宋学的努力[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严夏;李俊;王大伟;陈洁真;郑民安;颜德馨;;运用益心汤调气和血治疗冠心病的体会[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叶敏;;设计色彩的理性反思——关于设计色彩调和的理论[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王志鹏;;从敦煌歌辞看唐代敦煌地区禅宗的流传与发展[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陈静;;汉语配价语法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洪亚群;;试论“和”思想在针灸中的体现[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梅晓娟;;对外汉语词典中语法信息的体现[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陈阳;;中国商业大片叙事的文化情怀——《集结号》、《投名状》中传统文化观念的叙事驱动问题[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8 杜家和;;翩翩《福翩翩》——迟子建《福翩翩》叙事分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清芳;当代女知识分子身体和精神双重迷失?[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张向东;七年锻造国内一流品牌[N];中国汽车报;2002年

3 钟晓毅;黄咏梅的“温柔一刀”[N];文艺报;2007年

4 蔡润田;略谈《日月》[N];山西日报;2010年

5 吴秉杰;“骏马”奔腾向前方[N];文艺报;2008年

6 李准;真实也是谍战剧的生命[N];人民日报;2011年

7 李满;大历史 大变局[N];文艺报;2009年

8 雷达;海上凡人[N];文学报;2003年

9 李爱民(新疆康威粮油集团公司精品油厂油脂工程师) 庄殿忠(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学会理事油脂高级工程师) 徐臻荣(中国预防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新疆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新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 郭伟(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新疆食品卫生学会理事、新疆医科大学 ;专家谈营养调和油[N];中国商报;2000年

10 胡少卿;我们时代的精神内伤[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斯琴托雅;叙事民歌口头叙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2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立力;从冲突走向调和: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融合[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2 张双双;志贺直哉のこころの轨迹[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志高;论我国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司法冲突与调和[D];厦门大学;2008年

4 阳玉平;鬼子小说三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程燕;论“对比调和”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周玉兴;关于四元数代数与分析若干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7 高飞;王家卫:雕刻时光的实验者[D];吉林大学;2006年

8 孙tD;服装设计中的调和原理[D];东南大学;2006年

9 郭增光;《聊斋志异》家庭伦理题材小说与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10 吕遥;人物维度与时间视角之功能性差异《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2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42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6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