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

发布时间:2019-12-01 13:08
【摘要】: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在接受了海德格尔艺术是解蔽的思想的同时,通过对柏拉图"美"、"摹仿"和"回忆"概念的重新阐释,强调了艺术真理的对话性和时间性,将艺术真理的论述引向了伦理的领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林可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世英关于“天人之际”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6 张新华;符号结构与语法[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7 罗松涛;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8 蒋红雨;知识论人类学前提的生存意蕴——海德格尔对康德的批判[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9 徐晓风;张艳涛;;“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方法的普遍原则[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10 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吴国林;庞中元;黄灵玉;;计算机的现象学初探[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9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崔卫峰;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论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余在海;论《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9 宋建平;形而上学终结了吗?[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大为;存在与语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芳;胡洁雯;;从伽达默尔解释学看文学翻译标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王业伟;;论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J];外国文学;2010年04期

3 苏宏斌;解释学的美学效应——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2期

4 张旭东;解释学的本文——读者理论[J];文艺研究;1987年02期

5 房芳;;恐怖艺术与审美:一种解释学阐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07期

6 张士民;何树;;解释学与阅读[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谢天振;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南鸿雁;于圣维;;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基础[J];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03期

9 陶家俊;;后模仿时代文学的转化之力——从域限视角论伊瑟尔的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2010年03期

10 许晓华;;从解释学角度分析文本在文学史上的冷热之变[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陶水平;;文艺理论“现代性问题”之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张伟;;关于艺术理论的理论反思[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宋蒙;;从历史语境中看艺术活动的现代转换[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的反思与生存本体论的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包茜;;无形的和声——谈当代艺术理解与阐释中历史意识的现时性[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邢贲思;对“解释学”的解释[N];学习时报;2001年

2 贾方舟 (作者为著名评论家);新艺术与“职业观众”的遭遇战[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教授 傅永军;激进化启蒙的讹诈:反传统的理由[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北塔;古典主义美学的一个范本[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刘耘华;诠释学中的合法性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张永清;消费社会的文学现象[N];文艺报;2003年

7 乐黛云;《中国文论:英译和评论》中西文论互动的新视野[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时胜勋;精神历险与思想前沿对话[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2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兴玉;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持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佳;伽达默尔关于艺术与游戏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莫文甫;意义与文学解释有效性关系问题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斯笛;从伽达默尔的前见理论看文学翻译中的误读[D];中南大学;2008年

4 胡艳兰;20世纪西方对话理论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5 李力;美学中的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洪刚;艺术·真理·理解[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海凤;审美理解与艺术真理[D];吉林大学;2007年

8 林清;论保罗·利科尔的文本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左洁;作者·文本·读者[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张尔曼;艺术真理与诠释学方法[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8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68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2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