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沈从文与福克纳小说中“神”与“上帝”的指涉意义

发布时间:2020-02-01 00:50
【摘要】:本文拟考察沈从文和福克纳小说中"神"和"上帝"的指涉意义与其作品创作主旨之间的关系。"神"字是沈从文诉诸文学理想的一个关键词汇,"上帝"则是福克纳建构其文学世界的基石。尽管"神"和"上帝"的内涵意义在两位作家的小说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在道德和美学的更高层面上,它们均指向了对其终极目标的诉求,即对真善美的呼唤。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岑琳;朱浩;;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禅学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李湘云;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刘进才;京派小说还乡叙事的文化内涵及美学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余小倩;朱振武;;《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张艳;;福克纳小说中的多重声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袁启君;;湘西情结与沈从文军旅小说创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王莉莉;;福克纳笔下一个女性受害者孤独的灵魂——对《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人物性格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晶;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吉林大学;2011年

7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晓勇;;沈从文——孤独的湘西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2 李生滨;田燕;;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小说叙事——漫谈沈从文的短篇小说《灯》[J];朔方;2008年06期

3 陈继会;文化怀乡:沈从文创作的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4 周惠梅;;美的践踏 梦的摧灭——读沈从文小说《菜园》[J];山东文学;2008年06期

5 凌宇;;沈从文概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01期

6 贺仲明;;作家心灵的文化寻踪——评周仁政《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J];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03期

7 李天福;;沈从文的话剧期待及当代意义[J];四川戏剧;2008年05期

8 彭秀海;沈从文创作过程的三层境界[J];求索;1986年06期

9 邢建勇;;沈从文创作的边缘价值[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02期

10 赵学勇;张克军;;审美遇合:东方的美丽与悲郁——川端康成与沈从文之比较[J];飞天;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慧仁;;自然:内心的需要——福克纳超越时代的自然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赵文书;;种族主义的余辉——简评福克纳的《夕阳》[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4 徐青;;福克纳:一个现代乡土作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6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春红;卞金玲;;“醒脑开窍”针法在临床中的应用[A];中国针灸学会第六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交流暨针灸学科发展与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伯雄与澳国防部长福克纳共同发表联合声明[N];解放军报;2010年

2 郭瑾;沈从文在北京[N];文艺报;2011年

3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杜鹃;美国独行刺客回国要继续行刺本·拉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张慧仁;小说创造了福克纳[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刘兴民;“拆庙”更得安好“神”[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7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何朝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及其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余杰;福克纳:羞怯的乡下人[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陶洁;福克纳的评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正锋;沈从文创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谭文鑫;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唐东堰;生命的迷狂与神秘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詹琳;文学大众化的想象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蔡颖华;沈从文文学经典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魏巍;少数民族视野下的沈从文与老舍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9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0年

3 李里;历史文化冲突下的生存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故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健X;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7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8 张慧;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的女性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蜀云;开放和多元的世界——论福克纳的意识流艺术[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夏澄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75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75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0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