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图像时代的视觉狂欢——论本雅明和鲍德里亚对视觉图像的沉思

发布时间:2020-03-14 08:13
【摘要】: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对图像和视觉的审理成为20世纪以来反思现代性和建构自身的一个重要基点。本雅明从社会变迁与感知方式的关系入手考察图像时代的特征,他指出: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的差异。鲍德里亚从摹本的角度研究视觉图像,他更关注复制品构筑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和符号的"幻象"奇境。本雅明和鲍德里亚有关视觉和图像的思想既揭示了视觉图像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实践领域的新现象,即音乐的视觉化和媒介的视觉化。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徐从辉;;网络文本逻辑与城市想象——以70后、80后作家的城市书写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李庆林;;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文丽;;一场视觉狂欢的夜宴——浅析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广告话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薛春;;广义大众传媒视野下的消费文化——浅析大众媒体缔造下的现代消费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8 张莉莉;;试论《白噪音》的拟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秦朝翔;;大众媒体——现代神话的创造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李晓彩;王萌;;身体写作:女权主义的重建与消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宁;;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古典美术刍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子舟;;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翟文铖;;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关于新时期以来小说主题转换的一种趋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9 肖云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民主与媒介素养——基于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媒介观与方法论的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10 徐瑾;;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梁栋;网络组织的兴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8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9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明;消费社会背景下中国DM广告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李壮志;农民工题材影视中的底层表述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军;戴阿宝;;文化研究关键词之二[J];读书;2006年02期

2 朱存明;;仿像:后现代社会的审美景观[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年09期

3 朱存明;;仿像:后现代社会的审美景观[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年03期

4 曾艳兵;;鲍德里亚一个不断越界的理论家[J];世界文化;2009年11期

5 孔明安;完美何以有罪——鲍德里亚对现代技术与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赵元蔚;;鲍德里亚论广告[J];艺术.生活;2010年01期

7 夏莹;;“诱惑”:对抗生产的表象游戏——对鲍德里亚《诱惑》的一种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8 吴晓明;;主持人的话[J];东南学术;2009年02期

9 孔明安;从媒体的象征交换到“游戏”的大众——鲍德里亚的大众媒体批判理论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支宇;类像[J];外国文学;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茌良计;;符号的梦魇——评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孔明安;;从文化工业到符号世界———鲍德里亚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渊源的探讨[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孔明安;;技术、主体与形而上学的玄学遐想——鲍德里亚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曾军;;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谈起[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7 曾军;;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谈起(提纲)[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夏莹;;生产的镜像逻辑与西方形而上学批判——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观念批判辩护[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唐正东;;发展的正义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考——从鲍德里亚的理论缺陷谈起[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2 张义修;张一兵何以“反鲍德里亚”[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4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5 唐学鹏;鲍德里亚的“拟像”死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康慨;鲍德里亚非常重要[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戴阿宝;拟像(simulation)[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续鸿明;书法:一种意蕴复杂的视觉图像[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吴拓邦;与巴特、桑塔格、本雅明聊摄影[N];经济观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5 鞠惠冰;消费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8 汪德宁;“超真实”的符号世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巴晶;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穆春;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张伟娟;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金雪;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中文;鲍德里亚早期符号文化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荣禾香;鲍德里亚的“仿像”理论及其美学意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桂昕翔;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聪;“物之恶”:尤奈斯库与鲍德里亚的言说[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高原;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熊仁松;论鲍德里亚媒介理论中的大众地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86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86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5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