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比较的依据和路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腾;双向互动的学术空间——读《钱钟书与现代西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2期
2 曹顺庆,姜飞;比较文学:百年问题回顾[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3 李伟f ;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可比性及其研究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峻冰;“韩国新电影”与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平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刘象愚;比较文学方法论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7 张邦卫,李胜清;直面文学的式微——现代传播媒介与文学诗性空间萎缩的内在关系之审视[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方平;;对于《促织》的新思考——比较文学也是“思考的文学”[J];读书;1982年11期
9 谭日纯;论《庄子》的“道”与“技”[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李建中;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本土化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3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4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郑国庆;落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春桃;《二十四诗品》接受史[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段宗社;中国诗法论[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辉;道与逻各斯:文化异质及其现代性与诗性阐释[D];四川大学;2002年
2 唐忠义;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莺;先秦儒家《诗》学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丹;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崔盛学;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李箕永的“土地”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宋颜莉;范式建构:余英时“新典范说”对传统红学研究方法论的突破[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郑建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9 张秀莲;守护艺术的翅膀[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聂友军;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变异学与比较文学可比性疆域的垦拓——论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核心价值体系[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许柏成;“余震”开幕第一天 观众反响不一[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陆洁民;画廊是如何给艺术家定价的[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苏佳;三种热钱挽救艺术熊市[N];国际商报;2009年
4 曹顺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变异学确立东西方比较文学合法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邓莉;“妙悟”与“直觉”的可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周英瑛;蒲松龄志怪小说与爱伦·坡哥特式小说爱情主题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邢哲婧;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D];河南大学;2012年
4 包佳佳;比较文学视野中的《静静的顿河》与《茫茫的草原》[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87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8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