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叙事文学的“故事新编”
发布时间:2020-03-20 11:48
【摘要】: “故事新编”是对已有的“故事原型”进行“重写”的一种文艺样态。在“世纪之交”(1990年代至当下)时间段内,“故事新编”现象也在不经意间繁荣起来。不过对于“故事新编”,学术界尚未加以足够的重视,仅有的一些论述也多停留在对“故事新编”现象的某个侧面或某些个案的研究层面上。有鉴于此,本文择取“世纪之交”的“故事新编”为研究对象,以“价值理念”为视野、思路和尺度,对这一重要文艺现象进行整体概括、系统梳理、探赜发微,以填补相关的学术研究空白,展示“故事新编”现象的真实样态,并力求形成一套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话语系统。 本文以“价值观念”为中心思想线索,从“主题内涵”、“叙事艺术”、“发生论”、“效应论”四大维面对“世纪之交”的“故事新编”现象展开逐层推进的论述。 论文首先对“故事新编”的定义、内涵、范畴做了一个总体规定。“故事新编”是对“已存”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故事原型”进行“重写”的一种文艺样态。“故事新编”的“故事原型”一般都具备一定知名度;“故事新编”作品相对于“故事原型”应该有“新叙事”,又应该灌注“故事原型”以“新精神”。本文将“故事新编”现象的时间范畴界定在社会文化体系发生巨大转型的“世纪之交”(1990年代至当下)时间段内;把“故事新编”现象的地域范畴大致界定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内;在体裁范畴上对“故事新编”的界定上则比较宽松,将文学、影视、网络文艺等多种体裁的具有叙事特质的“故事新编”作品都囊括在内。 论文以“价值观念”为主导线索,从主题内涵上把“故事新编”作品大致分成四类,并在每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详细论述。“故事新编”作品里的第一类是那些在“价值取向”上相对传统的又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论文详细论述了重拍“古典名著”、重拍“红色经典”、“历史正剧”的兴盛等弘扬传统价值观念的“故事新编”作品;论述了另一些“故事新编”作品对新进价值观念的接纳;论述了精英意识在“故事新编”作品里的外现;并论述了以营构“市民乌托邦”模式为主的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故事新编”作品。“故事新编”作品的第二类是指那些在“价值取向”上有着较鲜明解构倾向作品,象小说《古典爱情》、《沙家浜》等皆在其中,本文认为这些作品是新历史、新写实的创作思潮在“故事新编”现象中的显现。第三种类型的“故事新编”作品以《青铜时代》小说集为范例,深入到思考“价值思维”本身的层面,涉及到“价值观念”自身的悖论问题。论文详细剖析了“价值观念”如何背弃初衷而走向自身反面的悖论。“故事新编”作品的第四种类型是在大众中比较盛行的“戏仿喜剧”,以周星驰的戏仿喜剧,网络涂鸦的戏仿文学与戏仿视频为代表。本文还提出了“喜剧”的基本模式是“价值判断消解”这一新理论,并以此理论阐释具体的“戏仿喜剧”作品。 对“故事新编”的叙事艺术展开的论述仍然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线索。本部分首先论述了特定的“价值观念”如何通过具象化而形成具体的“故事新编”作品。接着又论述了具有解构倾向的“故事新编”作品如何通过“逆向思维”而展开对“情节原型”、“形象原型”的颠覆,进而由此展开对既成价值体系的颠覆。本文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是“单一价值视角”的运用这一理论,并详细论述了“变形”、“黑色幽默”等“超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中的常用手法。本部分还提出了决定喜剧类型与喜剧文本的优劣的“递减原理”(“价值判断”被消解得越彻底,“喜剧性”就越强),这种理论是对喜剧类型理论与喜剧创作理论的一种新的切入。本部分的最后并捎带述及了“故事新编”文艺现象里的几种典型市场运作手段。 本文又以“发生学”的视角探索“故事新编”现象之得以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而这种背景也正是“价值体系”的转型这一背景。“多元价值体系”的确立给“故事新编”提供了充足的思想资源与宽松的环境。但是“多元价值体系”的确立也给社会人群的精神状态带来了负面效应(精神的沙化状态),本文提出了“感觉强化”这一倾向并结合具体的“故事新编”作品来阐释社会人群在沙化的精神状态下所做的精神突围。价值领域的“反乌托邦”倾向则是有解构倾向的“故事新编”作品创作的动力源泉。本部分还对当下比较流行的“怀旧情绪”及其对“故事新编”创作的促进作用做了阐述。接下来对“戏仿喜剧”的盛行提出了新的理论阐述,本文认为,当下“戏仿喜剧”的盛行其实是源于“草根群体”因对“既成价值体系”的依赖受挫而产生的对“既成价值体系”的报复欲,这种报复通过“价值判断消解”模式展开,潜意识一旦意识到这种报复取得成功,自然就会生发欢愉感,这就是“戏仿喜剧”之“喜剧性”的真正根源。另外“文化消费市场”从市场经济方面对“故事新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从叙事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叙事文学发展到当下的处境(“故事原型”神圣地位的丧失,叙事魅力的衰减,大众参与创作的意识)也推动了“故事新编”的繁荣。通过本部分对“故事新编”之得以滋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体系”的转型)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状态与社会人群的精神状态。 论文最后从“效应论”的角度对“故事新编”现象做出评价。首先提出了文艺评价的标准:以文艺对人的人文需求的满足度为核心标准。论文进一步提出“故事新编”现象可以看成是“世纪之交”的一个“时代缩影”,“故事新编“既映射出“社会文化体系”(价值体系)的转型;又可以作为“世纪之交”文艺创作中各类审美倾向的全息代表;还可看成是“七零后”心路历程的一个象征。“故事新编”作品在思想倾向方面所蕴含的“转型意识”、“多元价值取向”、“唯体验倾向”、“价值判断消解”倾向都各具独特意义。而在艺术实绩方面,从纵向的文学史上看,“世纪之交”的“故事新编”创作汇成一股此前文学史上所未有的“故事新编”创作的整体潮流。从横向的各国文学创作看,“故事新编”现象以中国最为典型。“故事新编”在具体叙事方式既有对古今中外作品的继承与借鉴,又有一定程度的独创。文末还依据对影响“故事新编”的各因素的分析展望了“故事新编”的前景:“故事新编”作为一种创作方式仍将延续,但恐怕不复有“世纪之交”的辉煌,只是散落地存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591737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7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樱齐;悖反、承接、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霖;试论神话的当代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91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9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