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新青年》与五四时期的美学嬗变

发布时间:2020-03-21 08:21
【摘要】: 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从传统蜕变到现代的重要阶段,而《新青年》则无疑是这场启蒙运动的重镇和号角,它是旧文化的摧毁者,也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在当时的思想、政治、文学、戏剧、伦理等各领域都掀起了革命的狂潮。作为一代名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多元的,当我们回到历史现场时,无疑会被其记录的丰富而动态的文化信息所征服。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其的关注至今仍然仅停留在政治、文学的领域。本文即意在突破已有的研究角度,从美学层面入手,对丰富的美学现象进行离析和探讨,以阐明《新青年》杂志与五四时期美学嬗变的关系,开掘其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价值。 论文以《新青年》刊载的作品为基点,结合清末民初中西方文化融合、交流的美学语境,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和现象学的原理对具有美学价值的文献史料进行钩沉和梳理。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形式美的现代追求、审美形态的现代追求以及嬗变中的碰撞,并分别对其中的自然/写实、优美/崇高/丑、功利性/超功利性、形式/内容、古典/现代等美学嬗变时期的重要概念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力求以此为线索,勾勒出现代美学的发展轨迹,以期实现还原《新青年》作为文化载体的美学价值、丰赡现代美学体系的研究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K26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裕娟;陶许娟;;浅谈《新青年》与其所建构的公共领域[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2 陈晔;;《新青年》在场域“斗争”中的资本占位[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3 盖超;;杜琪峰黑帮电影中独特的叙事模式[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4 李楠;姚远;;生物进化论经由《新青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赵亚宏;;《新青年》广告多元意义的承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陈方竞;;“读者论坛”:《新青年》一个不可忽略的言论空间[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刘红;;陈独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卫威;;从《新青年》到《新潮》——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2 张敏;;《新青年》伦理关怀与当时社会失范的关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陈方竞;;“横行与标点”:《新青年》新文化倡导的一个并非轻松的话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叶孟魁;;瞿秋白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的全面提出——析《〈新青年〉之新宣言》[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邱雪松;;20世纪初叶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演变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陈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瞿秋白与毛泽东新闻观比较[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凤鸣;;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为纪念他诞辰120周年而作[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吴凤鸣;;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9 胡军;;中国现代科学思想史上的《科学》杂志[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10 刘克敌;;晚年林纾与新文学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侠;人民出版社再次影印《新青年》全本[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圣子;《新青年》想说什么[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记者 廖靖文 文远竹;《新青年》首发中文《国际歌》[N];广州日报;2011年

4 李江波;《新青年》[N];光明日报;2011年

5 张化冰(新闻所);从《新青年》作者群的分裂看五四时期的思想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欧阳哲生;《新青年》编辑路向的演变和同人之谊[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李应和;《新青年》简介[N];中国档案报;2002年

8 张宝明;《新青年》与现代中国民主、科学精神的生成[N];光明日报;2005年

9 贾茜;突出娱乐本色 放大娱乐元素[N];中华新闻报;2004年

10 王得后;划时代的《新青年》[N];北京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玲华;《新青年》反“传统”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胡明宇;预告、呈现、揭示[D];苏州大学;2012年

3 邓金明;从《新青年》到“新青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吉林大学;2008年

7 胡荣;中国现代先锋文艺研究:1919-1935[D];复旦大学;2008年

8 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庄莹;少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学生形象流变(1895-1945)[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晓琛;《新青年》与五四时期的美学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晏洋;从传播学解读《新青年》[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钟磊;《新青年》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形成[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4 张少波;从《新青年》看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道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张连成;论《新青年》文学色彩之流变[D];湖南大学;2010年

6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鑫;回眸世纪之争:五四时期《新青年》旧戏论争的文化反思[D];苏州大学;2011年

8 张瑞花;走进五四“发舒意见”的时代论坛[D];汕头大学;2010年

9 胡亚婷;文化启蒙之师[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丁燕燕;《新青年》与“白话文学运动”[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93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93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7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