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王安忆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演绎

发布时间:2020-03-23 00:37
【摘要】:纵观王安忆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有一条暗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不断提炼人生中的诗意。在追求诗意化的过程中,王安忆有一个审美的标准,而这个审美的标准主要与中国古典美学有着很大的关联。王安忆非常重视传统,她善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她的作品也不时地闪现出中国古典美学的痕迹。读王安忆的作品,有时会被她巧妙穿插的古典诗词而吸引,从而在当代小说中得以回顾古典诗词的精妙;有时又慨叹她工笔画般的细致笔法、水墨画般的冲淡意境,好象被宋元画风洗礼了一番;有时会发现戏剧的精髓也影影绰绰地闪现其间;有时又禁不住联想起《红楼梦》……王安忆兼采多种古典艺术的精华,使她的小说渗透着古典美学的光彩。 王安忆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一)化用古典诗词及穿插文言词汇(二)借鉴古典诗词技法(三)借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四)运用诗词结构故事情节(五)以民歌、诗词渲染环境。当然,王安忆在借鉴古典诗词的同时也注意演绎变通、推陈出新,有继承也有发展,使作品具有了“世俗里的诗意”。 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及美学精神对王安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大块:一是工笔画的精致美、世俗化;一是水墨画的冲淡美、田园化。王安忆的上海市民小说既借鉴了工笔画的精雕细刻、工笔细描的技法,也在内在的精神实质上与工笔画相一致,二者都具有生活化与世俗化的美学倾向。王安忆的大部分乡镇小说与个别都市小说不时透露出水墨画的平和冲淡与抒情写意,她的情节淡化与水墨画的留白有相似处,她对自然美和田园化的追求与水墨画的美学倾向更有惊人的相似。 王安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借鉴既反映在表层的戏曲不断渗透进小说,又反映在深层的对“情”的认识的相关联上。王安忆小说中提到的戏曲种类至少有十几种,有些还作了详细介绍与评析。她利用戏曲或塑造人物,或铺设背景、渲染环境,或点缀情节,或兼而有之,使小说的古典美学风韵进一步彰显。王安忆对情欲的关注以及对情爱的思考与汤显祖有一定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她对汤显祖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红楼梦》对王安忆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王安忆不仅在她的很多作品中提及《红楼梦》,而且,在“言俗而意雅”的审美追求上,二者有相似处,比如日常生活的雅趣与审美情趣的雅化。另外,二者都对人生有着强烈的感伤情绪,他们对人生无常的宿命感都有深刻的体验,他们所表达的虚无感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作为艺术形式,诗歌、绘画、小说、戏剧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借鉴,而王安忆正是深得其中奥妙。她的作品中或点缀古典诗词的精华,或挪用宋元绘画的意境,或彰显中国戏剧的魂魄,或渗透明清小说的韵味,或兼而有之。她对多种古典艺术形式的借鉴,使她的作品抉微勾沉,纤毫毕现,笔墨素淡,情韵幽婉。王安忆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与发展使她的文笔既清丽典雅,又质朴自然;既温柔敦厚,又峥嵘灿烂;既富丽精工,又平和冲淡;既含蓄蕴藉,又明朗晓畅。王安忆用她的才华和热情演绎了一曲古典美学的赞歌,使中国古典美学的光芒在当代文坛上大放异彩。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萍;;一座女性视域中的城市——读王安忆的《长恨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2 郭霄;;虚荣之后的孤独——由《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感情历程对其性格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高秀芹;都市的迁徙——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中的都市时空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牛也;曹七巧和王琦瑶:两种女性话语——《金锁记》与《长恨歌》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5 刘影;;城市文学的“上海怀旧”之旅[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6 杜学霞;《长恨歌》的悲剧意识[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杜学霞;都市生活寓言——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寓言结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陈卫萍;;同样的“老妖” 不一样的人生姿态——《玫瑰门》与《长恨歌》的比较阅读[J];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郭继宁;郑丽丽;;满天风雨下西楼——张爱玲现象重构[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俞洁;;都市民间的守望者——王安忆都市小说读解[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玲丽;走向日常生活的诗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冬梅;地域文化视野中的90年代女性城市小说[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恒田;全球化语境下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永生;怨妇母题与20世纪中国小说[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焦雨虹;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D];复旦大学;2007年

7 岳斌;在诗意和尘嚣间游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房伟;艰难的生成与暧昧的整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郑积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作家的上海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研;《人民日报》、《文艺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绍荣;张爱玲和王安忆小说中女性空间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崔鑫;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文化视野[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昕;漂泊·回归·寻找[D];中南大学;2011年

4 何婷;别样的上海书写[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谷文静;总体性理论视野下的王安忆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俊;中西“面子”对比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熊璞;生活的体验 人性的叩问[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影;九十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中的“上海怀旧”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继锋;试论1985以后中国当代小说的非历史化品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95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95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2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