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刘勰立言思想

发布时间:2020-03-27 16:35
【摘要】:关于《文心雕龙》的性质,本文沿袭“写作指导或文章作法类书籍”(王运熙)的观点,但笔者以为刘勰绝非一般地泛论文章写作,而将其拔到“立言”高度,并与“立功”、“立德’’置于同等重要地位。立言之事,绝非等闲。本文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在于,试图从“立言”角度解读《文心雕龙》,并作出合理而新颖的诠释。 本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论述立言缘由。从出身、经历及所处特殊时代背景分析,刘勰有非常强烈的立言情结,这成为他立言及探讨立言问题的精神动力。 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刘勰首先选择立言,并最终把目标锁定在撰写《文心雕龙》上。这表明他自觉为文的意识非常强烈。同时,《文心雕龙》所取得的成就亦有力地推动了“文的自觉”发展进程。刘勰自幼是一个没落士族子弟。他认为,立德应当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但是,他一生主要活动是立言,主要贡献也在立言。在他看来,立言有助于立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立言就是立功。“正末归本”一语,出自《宗经》篇。本,指儒家经典作品。末,指时文即骈体文学。儒家经典是立言之物。他提出“正末归本”的理论策略,从立言高度对文章写作提出了新要求,企图挽救齐、梁颓废文风。“正末归本”是《文心雕龙》的理论追求和理论指导。《文心雕龙》中多次使用“作”一词。立言就是要成一家之言,不人云亦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所以“作”乃立言本质特征。但他也不轻视“述”的重要性。 第二章,论证立言必然性。“道”乃刘勰形而上学文学观论证的逻辑假设,是其论文前提,它也提升了文学地位,有力地论证了立言必然性问题。 刘勰提出“心”学理论:道心——天地之心——文心。“原道心以敷章”,乃“道心”为文;“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此“天地之心”为文,和之为“为文之用心”即“文心”。“道之文”是“文”的最高境界。从文源角度观之,他极为重视“自然之文”。但从现实操作层面,又非常看重“人文”。“人文”才是其“用心”之所在。由“心”生“言”,即立言。立言之“言”,必须“文明”,此乃立言的必然性。“文心雕龙”四字,就是追求“心”、“言”、“文”三者统一。“经”乃文“明”之文,乃“立言不朽”的最高典范,乃“道心”的杰作、“道之文”人间的杰出代表,“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聚棉;刘勰、颜之推文艺观之比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周汝昌;《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几个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3 周绍恒;任w所弹之刘整非刘勰世系中人[J];怀化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4 杜道明;《文心雕龙·神思》质疑——说“神思方运,万涂竞萌”一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5 郜积意;汉晋学术转变与《文心雕龙》思想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6 李平;论《文心雕龙》的体用之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7 赵兴明;试论《文心雕龙》的文章用事观[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8 张发祥;刘勰《原道》的“文德”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周薇;刘勰之论民间文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0 李定广,赵厚均;试析刘勰对《楚辞》的矛盾评价[J];江淮论坛;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蔡宗阳;;论譬喻的分类[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3 蔡钟翔;;金圣叹的小说结构理论[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韩品峥;;刘勰与定林寺考[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黄宗英;;以生命偿付大自然[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6 黄广华;;《文心雕龙》与因明学[A];因明研究[C];1990年

7 陈长义;;在复古文学观影响下的唐代小说理论[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8 钱永波;;弘扬优秀六朝文化,促进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朱文民;;定林寺名称由来考[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刘明华;;“芟繁剪秽 弛于负担”——科技期刊稿件修改之我见[A];辽宁省科技期刊编辑优秀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晶;“物色”论[N];光明日报;2004年

2 扬州大学 顾农;“杂拌儿”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N];人民政协报;2009年

3 龙选理;刘勰的崇儒情结[N];协商新报;2006年

4 上海同济大学文法学院 刘强;“情文之辨”原始[N];光明日报;2008年

5 胡家祥;思想家的素质[N];光明日报;2005年

6 涂光社 辽宁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读书与思考[N];沈阳日报;2010年

7 彭玉平;以忠实之心 著朴实之文[N];光明日报;2008年

8 彭玉平;《中国诗论史》:忠实之心著朴实之文[N];协商新报;2008年

9 马斗全;著述之“心力”[N];光明日报;2003年

10 朱凤鸣;增华阁上读萧统[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勇;唐代颂赞文体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王欣;中古文学场域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高云;四萧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

5 仇海平;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晓军;《文心雕龙》的篇章语用学思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戚良德;《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王薇;先秦言意观的发展及其对唐前文学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厚均;两晋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科平;论刘勰立言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石静;刘勰“情”论探微[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靖华;刘勰与《文心雕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炜;刘勰文学创新思想新探[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红利;刘勰的文学风格论试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6 唐春亮;刘勰与萧统诗歌观之异同及其成因[D];扬州大学;2003年

7 祝慧芳;论刘勰的文学语言观[D];山东大学;2012年

8 胡亚萍;刘勰的应用文写作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梅;《文心雕龙》“物色”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向辉;《文心雕龙》“味”论解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03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03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