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反与体系重构——评南帆、刘小新、练暑生合著《文学理论》
【图文】:
此尤其忐忑不安。他匿名诗篇,结果让人大则大受赞美。据此,他垒,,企图隔绝外界的诸立出来放在显微镜下疑了这种询问方式:试论形态,可能蕴含观念新批评与结构主义都学性),但其温和、敏与软弱无力,并半推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小新;“话语权力”与90年代文论范式转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方克强;;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南帆;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2004年01期
4 张旭春;;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评《文学理论新读本》[J];文艺争鸣;2009年01期
5 童庆炳;;反本质主义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J];文艺争鸣;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玲蓉;;日本小学说明文阅读及启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祝亚峰;;经典阅读与外国文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潘啸龙;朱瑛;;潘岳人品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徐凯;;文论转化中的古诗话研究——兼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王娟萍;;西方电影中的隐喻修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李炜;;《鼠疫》的现代主义叙事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10 赵春霞;;试比较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雕塑作品的存在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川;;化解“丰富的痛苦”——编写12部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2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吴刚;;趋同存异——民族文学60年的发展[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6 张永刚;;由“意识形态”问题所展示的文学理论姿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倪稼民;郝宇青;;从建构到失语——社会变迁中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立群;;现实的担当与美学的重构——近年来诗歌趋向的功能考察[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钱中文;;三十年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伟;《语丝》的现代性追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孔晓音;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8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卓;王蒙与新疆[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明;荒诞极处见真实[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蒙;极限写作与无边的现实主义[J];读书;2002年06期
2 李杨,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J];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3 支宇;;“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是否可能?——评一种新锐的文艺学话语[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4 杨春时;;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5 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J];文艺研究;2007年08期
6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彦峰;;文学理论的政治倾向——从特里·伊格尔顿理论思想的历程探究其文学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2 南帆;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J];东南学术;2001年04期
3 廖述务;;文学理论观念焉能如此僵化?[J];理论与创作;2009年06期
4 张谦;;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8年17期
5 陶东风;;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J];文艺研究;2006年10期
6 卢衍鹏;;文学与文化联姻:文化研究及其权力流转[J];学术论坛;2010年04期
7 陈雪虎;走向文化诗学的文学理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8 向卫国;;社会结构与“文学”的定位问题再认识[J];前沿;2007年09期
9 李春青;;文学理论:徘徊于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4期
10 王媛;;关于《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政治批评的思考[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5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2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3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4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美国)W.J.T.米切尔 李平译;理论死了之后?[N];文艺报;2004年
7 文学所“学科学术前沿报告”课题组;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9 赵志军;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教育的困难[N];文艺报;2005年
10 刘军;关注文学理论的自觉性[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7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8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9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尚丹露;身体·审美·意识形态[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丽杰;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峰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7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8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唐文吉;钱穆与文学雅化问题[D];北京大学;2006年
10 李晨临;广告符号的权力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03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0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