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月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08:22
【摘要】: 《文学月报》于1940年1月15日创刊于重庆,是抗战前期重庆文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该刊在抗战前期的文学期刊中具有突出的特点,不仅积极参与到战时文坛的文学论争之中,推动文艺潮流,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对抗战文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文学月报》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细致的把握抗战文学的发展脉络。本文对《文学月报》作整体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对《文学月报》的办刊特色进行整体介绍。从刊物的三大板块:文学论争、创作和译介着手来介绍《文学月报》朝气蓬勃的编辑群体、战斗开拓的办刊宗旨和引领文坛的编辑特点,以此来勾勒《文学月报》的基本轮廓。 第二部分以《文学月报》所参加的文学论争为研究的着力点,来分析作为抗战文学论争中坚阵地的《文学月报》对抗战文学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其中以《文学月报》参加的文艺的民族形式的论争和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作为研究的重点来展开讨论,通过对《文学月报》所参与文学论争的观照,认识《文学月报》对抗战文学理论发展所作的巨大努力和对抗战文艺建设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是对《文学月报》上刊登的创作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文学月报》上发表的小说、诗歌等各文体的创作实绩进行审视,发现其各自的特点:《文学月报》上所登载的小说已经脱离了抗战初期公式化、概念化的模式,向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虽然还是在表现抗战这个大主题,但已经向抗战后期创作多样化的潮流发展。在诗歌上,《文学月报》上的诗歌作品虽然仍然延续了抗战初期对于战斗的呐喊和对英雄的歌颂,但在呐喊和歌唱中诗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艺术上也更成熟。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抗战前期以抗日救亡为核心,向多样性发展的文学创作发展轨迹,认识《文学月报》在创作上对抗战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文学月报》作为重庆战时文坛一份重要的文学期刊,为当代的我们了解抗战前期文学的发展面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渠道。在这里,本文对《文学月报》的整体研究有利于促进《文学月报》乃至抗战文学的整体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604194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郝明工;重庆文学发展与中国抗日战争——陪都文学运动形态解析[J];涪陵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2 万莲子;“抗战与民主”旗帜下的文学生产和编辑出版行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3 刘静;抗战时期的重庆诗坛[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4 陈定家;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石凤珍;;从“旧形式”到“民族形式”——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发起过程探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3期
6 刘增人;四十年代文学期刊扫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2期
7 刘怀玺;力扬诗歌创作刍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本文编号:2604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0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