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13:18
【摘要】:长期以来,对于《楚辞》中的汉代拟骚作品,历来评价不高并关注较少,事实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汉代拟骚作品的文本原生态以及文本在对“屈赋”接受过程中发生的精神谱系嬗变都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本课题将《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主,从接受的角度切入,结合社会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研究《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对“屈赋”的接受过程,尤其注重其中所发生的精神谱系的嬗变,从而客观把握汉代文人对屈原及其作品评价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探讨《楚辞》中的汉代拟骚作品对“屈赋”的认同,并对这种认同进行原因追述。 第二部分为本文重点,主要分析《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对“屈赋”认同的同时发生的精神谱系嬗变。其精神谱系嬗变有三种具体表现:对不遇之感的消解方式由激愤逐渐走向冷静;对士人品格的要求由怀君逐渐趋向忠君;创作动机由创作以抒情逐渐转向彰显“屈子之志”。相应的嬗变路径即通过导入道家隐处保身思想与道术的求道升仙以及突出时命来消解不遇之感;通过表现“忠信”、放大君臣关系中“君”的作用、强调“竭忠”实现忠君品格的树立;通过对“屈子之志”的引申发挥完成创作动机的演变。究其嬗变原因主要有三:盛世不遇下对历史的重新思考与比照、“大一统”专制下君臣关系的重新定位以及文学政治化导引下文本在经学意义上的重新评定。 第三部分主要将入选《楚辞》的汉代作家拟骚作品与未入选拟骚作品互证。从中可以看到《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的入选标准,“大一统”专制下文人群体在文学创作、处世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一系列变化,以及《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对“屈赋”的借用性处理。 综上所述,《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对“屈赋”的接受过程实质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屈原主题及“屈赋”形式的认同;二是逐渐表现出精神谱系的嬗变,通过对嬗变过程的分析及互证,我们又发现上述的精神谱系嬗变正是汉代文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楚辞》文本接受过程中的借用性处理,同时这一系列处理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后世对屈原、“屈赋”的评价态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生;略论ABB式构词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李金坤;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思维的巨大飞跃──论《楚辞》对《诗经》“比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陈广忠;论《楚辞》、刘安与《淮南子》[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4 周远斌;;诗骚与“文言”[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樊宇敏;;《楚辞》在唐代散文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姜国顺;;浊世里的自清者——《渔父》中渔父形象简析[J];中学语文;2009年27期

7 黄建荣;;汤显祖与楚辞的关系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8 周禾;《楚辞》选自“屈原赋之属”考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黄水云;;论《洛神赋》与《楚辞》之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10 萧兵;楚辞学的更新——兼谈微观文学史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兵;;《楚辞》与原始社会史研究[A];民族学研究第二辑[C];1981年

2 卢斯飞;;闻一多诗文的幽默品格[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3 束颖;;深切怀念陈毅夫人张茜[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4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勇;;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京派与海派[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6 李敬泽;;罗伟章之信念[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7 刘蓬;;耳鸣的中医辨证研究[A];第三届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张银河;;盐是人类生命及其文化之本[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褚维春;;一曲优美动人的诗篇——《陌上桑》赏析[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10 赖保荣;;神仙信仰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意义[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老愚;从鲁迅到司马迁的精神谱系[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2 邢宇皓;谢灵运山水诗与《楚辞》[N];光明日报;2005年

3 雷颐;法兰西百年精神谱系[N];经济观察报;2007年

4 江晓原;V:一个有文化的革命英雄[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潘知常;美丽的种子[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杨义;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N];人民日报;2010年

7 冯涛 张莹莹;“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N];云南政协报;2010年

8 王宝珠;书画古体圃图画[N];兰州日报;2005年

9 周国平;青春的反抗[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罗昌智;诗的历史就是诗的影响史[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楚辞》校证[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海远;中日《楚辞》研究及比较[D];复旦大学;2010年

3 刘洪波;阐释学视野下的《楚辞补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剑波;明代《楚辞》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朋星;杜甫与先秦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广才;考古发现与《楚辞》校读[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慧;先秦生态文化及其建筑思想探析[D];天津大学;2010年

9 黄伟;《日瓦戈医生》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李杰玲;山与中国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芳;《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靖奇;《楚辞》联绵词计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陈锦剑;《楚辞》专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娥;《楚辞》民俗因子文学价值解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任霞;《楚辞》巫俗与祭祀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田亮;论《楚辞》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明富;《楚辞》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龚俅;《楚辞》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海燕;巴地巫文化与《楚辞》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0 任国福;刘勰的《楚辞》阐释与《文心雕龙》的形式美学论[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6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06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c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