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生;略论ABB式构词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李金坤;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思维的巨大飞跃──论《楚辞》对《诗经》“比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陈广忠;论《楚辞》、刘安与《淮南子》[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4 周远斌;;诗骚与“文言”[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樊宇敏;;《楚辞》在唐代散文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姜国顺;;浊世里的自清者——《渔父》中渔父形象简析[J];中学语文;2009年27期
7 黄建荣;;汤显祖与楚辞的关系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8 周禾;《楚辞》选自“屈原赋之属”考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黄水云;;论《洛神赋》与《楚辞》之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10 萧兵;楚辞学的更新——兼谈微观文学史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兵;;《楚辞》与原始社会史研究[A];民族学研究第二辑[C];1981年
2 卢斯飞;;闻一多诗文的幽默品格[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3 束颖;;深切怀念陈毅夫人张茜[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4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勇;;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京派与海派[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6 李敬泽;;罗伟章之信念[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7 刘蓬;;耳鸣的中医辨证研究[A];第三届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张银河;;盐是人类生命及其文化之本[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褚维春;;一曲优美动人的诗篇——《陌上桑》赏析[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10 赖保荣;;神仙信仰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意义[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老愚;从鲁迅到司马迁的精神谱系[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2 邢宇皓;谢灵运山水诗与《楚辞》[N];光明日报;2005年
3 雷颐;法兰西百年精神谱系[N];经济观察报;2007年
4 江晓原;V:一个有文化的革命英雄[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潘知常;美丽的种子[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杨义;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N];人民日报;2010年
7 冯涛 张莹莹;“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N];云南政协报;2010年
8 王宝珠;书画古体圃图画[N];兰州日报;2005年
9 周国平;青春的反抗[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罗昌智;诗的历史就是诗的影响史[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楚辞》校证[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海远;中日《楚辞》研究及比较[D];复旦大学;2010年
3 刘洪波;阐释学视野下的《楚辞补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剑波;明代《楚辞》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朋星;杜甫与先秦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广才;考古发现与《楚辞》校读[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慧;先秦生态文化及其建筑思想探析[D];天津大学;2010年
9 黄伟;《日瓦戈医生》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李杰玲;山与中国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芳;《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靖奇;《楚辞》联绵词计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陈锦剑;《楚辞》专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娥;《楚辞》民俗因子文学价值解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任霞;《楚辞》巫俗与祭祀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田亮;论《楚辞》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明富;《楚辞》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龚俅;《楚辞》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海燕;巴地巫文化与《楚辞》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0 任国福;刘勰的《楚辞》阐释与《文心雕龙》的形式美学论[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6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0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