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

发布时间:2020-04-06 14:44
【摘要】: 本论文是对当下学术界关于后现代文化断裂问题讨论的一个回应。论文以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的互动影响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中国新时期以来的重写文学史思潮和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现状,考察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缘由和嬗变的轨迹。论文使用关键词研究、文本细读、跨学科综合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追溯断裂性问题的发展线索,挖掘出断裂性问题和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共通之处。论文认为断裂性问题为新历史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批评视角;新历史主义则从话语层面对断裂性问题加以深化,并将之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和质疑。这对于中国学界无疑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论文包括导论、主体、余论三个部分。 导论部分以学术史回顾的方式重点考察了新历史主义中国化的旅程。从接受的特点作出时间上的划分,对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此同时对中西方理论界对断裂问题的研究也作了详细的评述。除此之外,,又围绕着断裂性问题从目前学界未系统论述的三个方面即复杂性理论的启示、大写历史的终结、基于语言学转向基础上的历史转向对新历史主义的生成语境进行分析。 主体从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了断裂性问题和新历史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相遇和契合。以客观的视角并结合西方文论发展的轨迹论述了研究断裂性问题和新历史主义互动关系的合理性;第二部分重点从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的维度研究新历史主义的断裂思想。首先论述了断裂思想对于文学要素的渗透,认为新历史主义对主体、文本、读者等各要素的认识上贯穿着断裂思想,并从格林布拉特的批评实践中具体分析了新历史主义的断裂批评模式;其次,从意识形态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新历史主义的断裂思想,从新历史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阐述和创新论述了断裂性问题的复杂性;最后,通过考察新历史主义的断裂史观,论述了新历史主义独特的理论素质;第三部分主要通过新历史主义的断裂思想对重写文学史思潮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并对重写文学史的理论基础和内在机理进行分析。此外谈及中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提出要以新历史主义断裂思想的精神内核来重新审视这一文学现象。 余论分析了新历史主义的最新境况,指出了这一理论流派存在的危机及希望。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宏安;;“日内瓦学派”:学派的困惑[J];欧美文学论丛;2004年00期

2 卜珊;;《最后的雾》的智利化解读及女性解读[J];欧美文学论丛;2011年00期

3 刘锟;《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叙事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0年04期

4 王松年;翻译:向接受美学求助什么?[J];外语学刊;2000年04期

5 范海祥,张代生;文学翻译的意义维度[J];外语学刊;2004年04期

6 王洪涛;中国传统译论基本理念的嬗变与衍化——马建忠“善译”理论之现代诠释[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7 荣洁;;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的神话因素[J];外语学刊;2005年06期

8 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9 梁中贤;;疯癫在小说《牛奶与蜂蜜》中的文化符号意义[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10 王洪涛;;超越二元对立的致思模式——当代译学格局之批判与反思[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南南;;元话语:八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救亡压倒启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霍俊明;;新诗史叙事场阈中的十七年诗歌[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黄书泉;;论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经典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张素玫;;对话与狂欢: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饶曙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汪美芳;;关于福柯的权力论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之思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顾婧;;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阴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8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俞可;;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探索:社会化路径[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10 陈雪玉;;公共服务承诺视角下的政府信任——以汕头市为例[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刘艳艳;人体在广告摄影中的应用及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6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16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9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