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宏安;;“日内瓦学派”:学派的困惑[J];欧美文学论丛;2004年00期
2 卜珊;;《最后的雾》的智利化解读及女性解读[J];欧美文学论丛;2011年00期
3 刘锟;《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叙事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0年04期
4 王松年;翻译:向接受美学求助什么?[J];外语学刊;2000年04期
5 范海祥,张代生;文学翻译的意义维度[J];外语学刊;2004年04期
6 王洪涛;中国传统译论基本理念的嬗变与衍化——马建忠“善译”理论之现代诠释[J];外语学刊;2005年01期
7 荣洁;;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的神话因素[J];外语学刊;2005年06期
8 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9 梁中贤;;疯癫在小说《牛奶与蜂蜜》中的文化符号意义[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10 王洪涛;;超越二元对立的致思模式——当代译学格局之批判与反思[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南南;;元话语:八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救亡压倒启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霍俊明;;新诗史叙事场阈中的十七年诗歌[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黄书泉;;论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经典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张素玫;;对话与狂欢: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饶曙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汪美芳;;关于福柯的权力论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之思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顾婧;;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阴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8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俞可;;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探索:社会化路径[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10 陈雪玉;;公共服务承诺视角下的政府信任——以汕头市为例[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刘艳艳;人体在广告摄影中的应用及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6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1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