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黄老之学与汉初文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11:45
【摘要】: 本文研究黄老之学与汉初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对黄老思想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局限于学术史、哲学史的学科领域。而对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学术界即很少有人进行大力挖掘。相比于对道家中老子、尤其是庄子在文学思想方面的阐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本文力图填补这一空白,阐述黄老思想对汉初文学思想的多方面影响。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回顾了近现代以来关于黄老之学与文学思想关系的研究状况。由于学科的划分,黄老思想在哲学、历史学等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而它在汉初文学上产生的深刻影响,却没有得到重视。本文拟从文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黄老思想,挖掘其中的文学思想:同样,又根据黄老思想的哲学原理分析某些文学现象的成因。 第二章是对黄老之学的概述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黄老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在先秦的发展历程。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有两点:一是以黄老帛书为代表的先秦文献所呈现的政治思想;二是先秦黄老著作如《管子》、马王堆汉墓黄老帛书中,已出现了有关言辞、创作心理、灵感等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述。以上两点内容,在汉初文学作品中都有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挥。 第三章对黄老之学在汉初的发展传播状况进行宏观分析。本文从汉初的经济特点、政治格局等方面分析其盛行的原因,从学术、政治等方面梳理其盛行的表现,勾勒出一幅有关汉初黄老思想发展状态的历史画卷,也为这一时代文学与黄老思想的结合寻找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 第四章是黄老之学在汉初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汉初文学作品,如《新语》、《淮南子》、《新书·道德说》等三篇、《七发》、《韩诗外传》、《史记》,都体现了黄老思想的渗透与影响。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各不相同,既有《淮南子》这样“旨近老子”、以宣扬道家思想为主的著作,也有像《新语》、《韩诗外传》这样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的作品。尽管存在思想差异,它们都对黄老思想的具体观念和思想方法有所吸收和借鉴。 第五章是黄老之学对汉初文学思想的影响。黄老思想以“道”为最高的理论范畴,所以汉初文学中就出现了关于道与六经、道与“说”、“辞”之关系的论述,这对后来的文学原道观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黄老学者对老子超言绝象的道论加以改造,赋予“道”以现实性品格,或将“道”置于天地之间,或将天地作为“道”向人类显现以供体察遵循的实体,这对汉初文学苞括宇宙、总揽天人的艺术追求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汉初部分作品在传播黄老哲学、政治思想的过程中,也流露出一些文学理念和文学主张。 在结束语中,本文把上述汉初文学作品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坐标中,可以看到,在黄老之学影响下的汉初文学,与后来曹操的《对酒》、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苏轼《盖公堂记》等作品,形成了一种以倡导无为政治为主要题材的作品系统,表现了道家对文学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利用了汉代古墓中的出土文献,将其思想内容与文学相联系。其具体做法有二:一,发掘出土文献中的文学思想;二,将出土文献与汉初传世文献中的文学思想相互印证。由于出土文献相比传世文献具有更大的确凿性、真实性,所以对它们的利用就可能更为接近文学史的原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开瑞;;黄老道家对墨家的批判与接受[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2 苏晓威;;《管子·七臣七主》篇中的“七臣七主”再认识[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03期

3 康桂英;高旭;;《淮南子》与西汉大一统[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曾艳;曾庆硕;;略论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演变[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5 蔡靖泉;;贾谊才调与楚风侵染[J];职大学报;2011年03期

6 耿振东;;《淮南子》对《管子》成书的诠释及对其思想的汲取[J];齐鲁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7 王正立;王明星;;稷下学宫的人物及思想探析[J];作家;2011年1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鹏;张成博;;黄老之学天道环周与《黄帝内经》营卫运行理论的建构[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2 焦振廉;;西汉的时代环境与医学的“结集”[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3 郝建平;;汉代统治思想变迁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蒋步荣;;武夷山道教文化[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杨爱民;;儒·儒家·儒学·儒术杂议[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席瑜;;论孔子人本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严正松;;浅谈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A];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沈祖炜;;序[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白奚;;范蠡入齐与老子学说的北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孔子研究会会长 刘学智;黄帝文化与黄老之学[N];陕西日报;2007年

2 王中江;难得“无为”[N];光明日报;2002年

3 郑任钊;子部之道家[N];光明日报;2006年

4 胡学常;儒士是怎样走向政治前台的?[N];天津日报;2006年

5 周鸿飞;《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原本解读[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6 方铭;战国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高专诚;“稷下学派”考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王志民;中国早期文明的重心——齐鲁[N];联合日报;2008年

9 王志民;齐鲁为先秦最高文化区的历史考察[N];光明日报;2003年

10 白奚;稷下百家争鸣的学术成就[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海迪;黄老之学与汉初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2 李笑岩;先秦黄老之学渊源与发展[D];山东大学;2009年

3 王海成;黄老学派的政治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夏;帛书《黄帝四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田小中;《太玄》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池万兴;《管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马庆洲;《淮南子》研究[D];北京大学;2001年

9 川津康弘;《淮南子》认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丁德科;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D];西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强;先秦黄老之学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2年

2 韦兵;斗极观念与晚周秦汉的黄老之学——兼论楚简“天心”[D];四川大学;2003年

3 李笑岩;春秋战国时期黄老之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佩;《黄帝四经》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迎春;汉初长者政治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6 范磊;稷下学宫黄老、阴阳家思想与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魏娜;再识传统[D];天津美术学院;2007年

8 李路兵;《楚辞·远游》与战国哲学思潮[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旭艳;韩非法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陈玉亮;秦汉郡县治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3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33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4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