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台湾女性文学场域中的“家园情结”书写

发布时间:2020-04-22 06:19
【摘要】:“家园情结”是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学作品和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文学母题,是人类经历了漫长进化过程后形成的一种古老的、永恒的情结,本质上它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衍生物。“家园”作为人心灵的归属地,有着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人们遭受到挫折、漂泊异乡,处于孤独无依的境地的时候,更会对“家园”产生强烈的向往。这种力量一旦受到压抑(如漂泊、放逐),必然要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情结”。 文化诞生以后,以“家园”借代文化,或者以文化指称“家园”,就成为一种互释关系。以“文化”为内涵的“家园”,从此就跳脱了个体的范畴,积淀为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就是“文化认同”。具体到台湾文学,就是对汉文化,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依恋。在外在形态上它表现为:故乡、母亲、心灵归宿、精神依托等,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富有象征意蕴的意象。由于它既作为个体无意识又作为集体无意识存在于创作者的思想中,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和文本的形成。台湾文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情结,同时,出于多种原因,这种情结在文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和发展都具有独特性。支撑台湾文坛半壁江山的女性文学创作,更是具有多种多样的思想倾向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陆迁台女作家到来的台湾女性文学,这种与生俱来漂泊的文学命运,使得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强烈的家园情结。无论是五十年代对故国旧地深切回忆的家园书写,还是六十年代在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家园追寻,,以及七十年代乡土文学中的家园坚守,八十年代商品经济大潮涌动下的家园流失,和九十年代以来更为开放的政治话语影响下的家园审视,总结回顾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家园情结”作为文学创作的内核一直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本文意欲从家园情结这一角度切入,阐释台湾女性文学书写场域中的创作状况,并从具体的文本分析中得出“家园情结”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同时表明文化认同的不可避免性和在文学创作中的普遍性。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喻世华,邓雷;何处是归宿——从林白作品看女性作家对精神家园的追求[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帅震;羁旅与乡愁——试论美国华文留学生文学的文化心态[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夏子;乡土文学的家园意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隋红升,扬怡人;《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唐晴川,唐健君;家园——割舍不断的女性情结[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黄晓娟;故园之恋——论萧红的家园意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2636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36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0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