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先锋作家“文革”书写论

发布时间:2020-04-22 15:13
【摘要】:对文革的书写是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的作家群体其书写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本论文所研究的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先锋作家“文革”书写的特点及其成因。对文革的书写在先锋作家的创作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对这一类型“文革小说”的研究的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先锋文学及作家本身的理解,另一方面其独特的文革书写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文革的又一方式。对文革的认识与反省应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先锋派文学的“文革书写”在打破、挑战和解构已有的文革叙述模式的同时已建构起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荒诞的描写、叙述手法下表达主体对“文革”的真实性的体认以及展示人的真实的生存处境是先锋派文革书写的最显著的特点,这种对“文革”的荒诞性体认既是创作主体真实的心理体验表达,又得益于对西方现代主义荒诞文学的借鉴。在对文革荒诞性展示的背景之下先锋派作家展开了对国民性与人性的双向度的反思。中国先锋作家借“文革”故事又重新续接上了“五四”时期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主要表现在对“看客”形象的塑造及对亲情的虚伪性的否定上,在此基础上又上升到对人性的暴力、嗜血的反思。且以其冷酷的叙述而著称,这种冷酷的叙述笔调固然有作者有意为之的因素,但又不可否认这是作家创伤性记忆延后性表达所致,因此童年的文革记忆对中国先锋作家的重大影响,而致使了先锋文本具有了潜文革性这一特点。无论先锋作家是否讲述文革故事,“文革”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的作品之上,赋予了其作品某种象征寓言性。先锋作家这种独特的文革书写一方面来自创作主体的童年经验,而另一方面则又与八十年代的时代文化背景脱不开干系。八十年代是一个相对宽松的时期,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得到高度的重视。先锋的独特文革书写正反映了更为个体,更为“人本”的精神的凸现。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创作主体得以在边缘的话语位置上发出自己真实的内心声音而远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在更为个体的角度下反思文革、反思历史。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杰;;海勒和中国先锋作家在哲学层面上的对比[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2 张小龙;;从“形式先锋”到“精神先锋”——试析洪治纲《余华评传》[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03期

3 皮彤彤;;颠覆与反叛——先锋作家的家族小说与传统家族小说之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4 谷亚男;;先锋小说添加神秘因素的优势和劣势[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5 陈娴;;苏童作品中的“暴力”元素美学价值分析[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6 杨兴跃;;先锋小说的“先锋”——论黄梵的《金国的指南针》[J];扬子江评论;2011年03期

7 晏杰雄;;19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的演变路线[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5期

8 刘忠;;论苏童1990年代后的创作转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雅琼;;论余华小说对死亡主题的现代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四平;;梁小斌:诗意的思考——解读《独自成俑》和《地主研究》[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白烨;;不可阻挡的崛起——文坛“80后”答问录[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3 洪治纲;;捍卫先锋,就是捍卫文学的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4 杨扬;;说“变”——新世纪小说创作随想[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5 傅建安;;当代城市女性文学与城市文化[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玉倩;;关于“80后”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陈红旗;;残雪小说:反现代性的异端境界[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凤亮;;反省与超越——杨匡汉谈当代文学研究的九个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9 雷达;;我们时代的文学选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6)[C];2009年

10 周维培;;现代美国戏剧中的现实主义创作[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谢娟;“先锋作家”重读古典大师[N];文汇报;2001年

2 ;我们编发的文学评论[N];文学报;2009年

3 李保平;作家的“思想恐惧症”[N];辽宁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赵晋华;先锋作家:限度何在?[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王琪森;“作家富豪榜”,还是收起来吧[N];解放日报;2006年

6 兰波;先锋作家中的先锋[N];财经时报;2005年

7 陈祥蕉 郑茵茵;作家当导演:文字魔法师的影像游戏[N];南方日报;2006年

8 如烟海;先锋文学业已退场?[N];北京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凌俊;把文学与“八卦”分开[N];文学报;2006年

10 朱航满;文学背后的隐秘现场[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叶立文;增长与繁荣—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说中的先锋话语[D];武汉大学;2001年

2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褚洪敏;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洪治纲;反叛与超越[D];浙江大学;2005年

5 徐彦利;先锋叙事新探[D];山东大学;2005年

6 方秀珍;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光霞;先锋作家“文革”书写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2 董蕾;中国先锋作家创作的转型向度[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丽娟;先锋作家的历史观[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艳;回归的“先锋”[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猛;性爱与死亡[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谢小萌;回归传统·走向民间·反思历史[D];吉林大学;2006年

7 殷勤兴;先锋诗歌美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蓉;绝望中的突围[D];安徽大学;2006年

9 苏鹏;突围与僭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鸿燕;论先锋小说的“审丑”[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36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36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3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